磁性介孔TiO2/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U(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ss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铀具有化学毒性和放射性,对生物体的功能和生态环境会造成损伤和破坏。为了保护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有必要对含铀废水进行处理。吸附法因其高效廉价、合成及操作简单、具有选择吸附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含铀废水的处理。本研究以钛酸四丁酯(TBOT)为反应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和水热合成法与纳米四氧化三铁(Fe3O4)反应制备了磁性介孔TiO2(MTiO2),然后使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TMS)与Hummers法制备的GO悬浮液混合搅拌,合成了磁性介孔TiO2/氧化石墨烯(MTiO2/GO)。在此基础上探究了MTiO2/GO对浓度为10 mg/L的U(VI)、Cd(II)单元体系废水和U(VI)-Cd(II)二元体系废水的吸附性能。MTiO2/GO对含U(VI)、Cd(II)单元体系的吸附结果表明:MTiO2/GO复合材料的吸附效果比MTiO2、GO单独作用时更好;MTiO2/GO对U(VI)和Cd(II)的吸附,在温度为303 K,pH值为6,GO质量分数为60.00wt%,MTiO2/GO投加量为10 mg的条件下,U(VI)、Cd(II)的最大吸附率分别为99.52%、95.43%;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均能很好地描述其吸附过程。解吸实验表明,经5次吸附-解吸后,U(VI)、Cd(II)的吸附率仍大于90.00%,说明MTiO2/GO具有较高的循环利用性能;MTiO2/GO对U(VI)-Cd(II)二元体系的吸附结果表明:U(VI)、Cd(II)的存在相互抑制了MTiO2/GO对各自的吸附能力,这是因为在MTiO2/GO表面,U(VI)、Cd(II)具有相同的活性位点,两者之间存在竞争作用,但U(VI)对Cd(II)的抑制作用更强,说明MTiO2/GO对U(VI)的选择吸附能力更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吸附过程。吸附-解吸实验结果表明,经5次吸附-解吸后,MTiO2/GO对U(VI)、Cd(II)的吸附率依旧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MTiO2/GO具有较高的循环利用性能。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表征分析了吸附样品的微观形貌、物质特性及结构变化。结果表明:MTiO2成功负载到GO上,可制备尺寸均匀、孔径分布狭窄的MTiO2/GO复合材料;GO提高了MTiO2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增强了MTiO2在紫外光范围内的吸光强度;MTiO2/GO复合材料在U(VI)或Cd(II)的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基团是羟基、羰基和环氧基等,主要发生了络合反应、静电吸引或者离子交换反应。
其他文献
"全球税收治理"是国际税收的新选择。全球税收治理从国际税制的单一对象及单向约束内容转变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多元协调治理,形成国内立法——双边协议——多边协调的全球治理体
在第八届渔业发展及技术交流研讨会上,山东福瑞德冷冻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安朋对我国渔业制冷技术与设备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介绍。他表示,要适应现代渔业的发展,我
报纸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理念与方法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法学教师应注重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研究,这是培养卓越法律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更新
南方民间剪纸是中国南方诸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物。与北方民间剪纸一样,它们共同孕育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沃土,分别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发育成长,有着不同的文化个性。本文从图
基于投入产出法,以二氧化硫作为污染的代表性指标,测算2004—2010年中国制造业各部门的直接污染排放系数、完全污染排放系数及出口贸易隐含污染,利用结构分解法将隐含污染变
第一条 为了加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
报纸
分析CYJY6-2.5-26HB型抽油机常见故障,提出优化改进方法。设备故障诊断及定期检测是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4(IL-4)检测,证实西替利嗪对过敏性鼻炎具有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中对先天性阴道闭锁、阴道畸形、无阴道等女性患者在行阴道成形术后均需要使用男性生殖器模具为阴道塑性及防止阴道粘连等以保证手术效果。而在模具的选择准备中,经常会
在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也是我国在拓展未来发展空间上的重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