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HCs虽已禁止使用近30年,但在环境介质和人体中仍可普遍检出,这表明BHCs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威胁依然存在;同时,BHCs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来源、迁移转化和归趋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目前国内外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以地下水胶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和理论分析,研究水体中典型胶体—二氧化硅溶胶、氢氧化铁胶体和胡敏酸胶体对BHCs的分配规律及吸附机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BHCs在二氧化硅溶胶、氢氧化铁胶体和胡敏酸胶体溶液中主要分布于胶体相中,约有50%的BHCs分布于胶体相中,且以γ-BHC为主,其它的分布于真溶液相和悬浮物相。随着BHCs浓度增大,胶体相中BHCs浓度逐渐增大;当BHCs浓度达到实验最大浓度后,胶体相中BHCs浓度相对减小。(2)在二氧化硅溶胶和胡敏酸胶体体系中,BHCs在各相态中的分布浓度相对稳定,受二氧化硅溶胶和胡敏酸溶胶浓度变化影响不大。但氢氧化铁胶体的浓度大小对BHCs在各相态中的分布影响较大,当氢氧化铁胶体浓度<0.22mg/L时,BHCs主要分布于真溶液相中,当体系中氢氧化铁胶体浓度在0.22-1.98mg/L,BHCs主要分布于胶体相中,而氢氧化铁胶体浓度>1.98mg/L时,BHCs主要分布于悬浮物相中。(3)三种胶体对BHCs的吸附均符合Henry等温吸附模式,并且从分配系数上来看,胡敏酸胶体对BHCs的吸附性能最大,二氧化硅溶胶次之,氢氧化铁胶体对BHCs的吸附性能最小。(4)胶体对BHCs吸附机理分析表明,二氧化硅和胡敏酸胶体使BHCs的粒径减小,而氢氧化铁胶体使BHCs的粒径增大,三者的分布宽度均变窄;紫外光谱分析表明,加入二氧化硅和氢氧化铁胶体对BHCs的吸收峰无影响,说明其属于物理吸附,吸附作用为范德华力;胡敏酸使BHCs溶液在203nm处的吸收峰消失,说明胡敏酸对BHCs的吸附作用除范德华力外,胡敏酸中脂肪族类物质的性质也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