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以睡眠剥夺的形式建立躁狂症的大鼠模型,分析躁狂症对大鼠的海马脑区GABA及GLU能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以及分析躁狂症对大鼠体重、进食量和睡眠潜伏期的影响,从而了解躁狂症的产生机制以及影响,进而推动对躁狂症的治疗。深入探讨针剌是否能够治疗躁狂症,以及其治疗的作用机制,为防治躁狂症在实验和临床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比较不同针刺方法对躁狂症的治疗作用,探索较佳针刺方法,以更好地发挥针灸的作用。方法:将SPF级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约140-160g,置于7:00-19:00光照、19:00-7:00黑暗的实验室中,饲养1周后,对50只大鼠进行编号,查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丙戊酸钠组、穴位针刺组和非穴位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躁狂模型。以长110cm,宽60cm,高40cm的储物箱作水槽,其中放置5个直径为6.5cm,高8.0cm的广口瓶作平台,平台间间隔15cm,在平台周边注满水,水面距平台面约1.0cm,大鼠在平台上可自行饮水,并可在平台间活动。当大鼠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时,由于全身肌肉张力降低,节律性地垂头触水而觉醒,从而使动物始终不能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睡眠剥夺期间40W日光灯照射持续照射,水糟中的水每天更换。实验前1周将大鼠放在平台上,每天适应1小时。睡眠剥夺共持续7天。空白对照组直接采用平常用的鼠箱,但在其底部并不放置垫料,而是放置清水,把大鼠放在网上,网下置水至离网格1cm,其他条件均相同,以形成与其他组相似的环境。丙戊酸钠组、穴位针刺组和非穴位针刺组在造模的同时进行治疗。穴位针刺组,参照《实验针灸学》(李忠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大鼠穴位定位,取“四神针”、“内关”、“三阴交”穴,取规格为0.22×5mm麦粒型皮内针用于“四神针”的针刺,常规消毒,左手固定老鼠头部,右手用镊子夹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将针平刺入穴位(针尖均朝百会方向),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非穴位针刺组,在上述三穴位旁边的非穴位点进行针刺,针具、针刺方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均同穴位针刺组。丙戊酸钠组,予丙戊酸钠300mg/kg体重,溶于2ml纯净水中灌胃,1次/天。水环境处理7天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精神、行为、记录脱离水环境到第一次进入睡眠的时间(即睡眠潜伏期)和12小时进食量,并进行旷场试验。第8天处死所有大鼠,检测GABA及GLU的阳性神经元表达。结果:1.体重方面,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躁狂症影响体重的增加;丙戊酸钠组和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丙戊酸钠和穴位针刺均能缓解躁狂症对体重增加的影响:非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非穴位针刺不能缓解躁狂症对体重增加的影响。丙戊酸钠组与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缓解躁狂症对体重增加的影响,两者效果差别不大。2.进食量方面,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躁狂症对于进食量无明显影响;丙戊酸钠组、穴位组及非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丙戊酸钠和针刺能促进进食。丙戊酸钠组与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丙戊酸钠与穴位针刺均能促进进食,其差别不大。穴位组与非穴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穴位针刺较非穴位针刺更能刺激大鼠食欲,增加其进食量。3.睡眠潜伏期方面,空白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躁狂可导致睡眠潜伏期延长;丙戊酸钠组、穴位组与非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三种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躁狂症导致的睡眠潜伏期延长。丙戊酸钠组和穴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缓解躁狂症导致睡眠潜伏期延长,穴位针刺效果更佳。穴位组与非穴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穴位针刺较非穴位针刺更有效缓解躁狂症导致睡眠潜伏期延长。4.旷场试验结果,空白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穿行次数P<0.05,站立次数P<0.01),提示躁狂可导致大鼠活动增多;丙戊酸钠组与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丙戊酸钠和穴位针刺能缓解躁狂症增加大鼠的活动,非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非穴位针刺不能缓解躁狂症对活动的增多。丙戊酸钠组合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缓解躁狂症对活动的增多,两者效果差别不大。5.GLU方面,空白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躁狂可表现为海马内GLU含量增加;丙戊酸钠组和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非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躁狂症导致的海马内GLU含量增加。丙戊酸钠组合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缓解躁狂症导致海马内GLU含量增加,两者效果无明显差别。穴位组与非穴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对于缓解躁狂症导致海马内GLU含量增加,穴位针刺组治疗效果优于非穴位针刺组。6GABA方面,空白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躁狂可表现为海马内GABA含量减少;丙戊酸钠组和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种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躁狂症导致的海马内GABA含量减少;非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位针刺能改善躁狂症导致的海马内GABA含量减少。丙戊酸钠组合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缓解躁狂症导致海马内GABA含量减少,两者效果无明显差别。穴位组与非穴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对于缓解躁狂症导致海马内GABA含量增加,穴位针刺组治疗效果优于非穴位针刺组。结论:1.躁狂症会影响大鼠的体重,而丙戊酸钠、穴位针刺、非穴位针刺均能缓解躁狂症对大鼠体重生长的影响,穴位针刺与丙戊酸钠的作用相当,丙戊酸钠组及穴位针刺组优于非穴位针刺组。丙戊酸钠及穴位针刺均能促进大鼠进食,从而缓解躁狂症对体重的影响。2.对于躁狂症导致的睡眠潜伏期延长及活动增多,丙戊酸钠组、穴位针刺组和非学位针刺组均有疗效,其中丙戊酸钠组及穴位针刺组作用较非穴位针刺组明显。丙戊酸钠及针刺均对躁狂症有治疗作用。3.躁狂症会导致海马的GLU阳性表达上升,GABA阳性表达下降,证明躁狂症发病与GLU/GABA系统有关,丙戊酸钠和穴位针刺均可调节这一系统,对躁狂症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