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拥有庞大移民群体的上海,普通话一上海方言一移民的家乡方言一外语在不同的场域中此消彼长,有交织融合也有碰撞冲突,构成了当代上海社会语言生活的基本形态。本文以移居上海的白领青年为调查对象,采用语言社会学的视角,以个体的语言实践为出发点,探寻个体语言选择背后的社会结构因素。具体而言,本文关注的是:外地来沪白领青年在什么场合下使用什么语言?影响语言选择的因素是什么?当代上海的社会生活中,各种语言(普通话、上海方言、外地方言、英语)之间是如何竞争的?语言竞争如何反映着国家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本文的理论预设和逻辑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布迪厄的语言与权力理论,二是语言学中的语言同化与文化同化具有相关性的理论。前者认为语言不仅是沟通的手段,也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工具或媒介;后者认为移民的语言行为可以作为文化演变的指标。 本研究在对24名个案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影响外地来沪白领青年语言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上海话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必要性——在许多工作和生活交际场所中都存在着布迪厄所说的语言市场,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语言市场的权力法则制约。二是移民对方言和普通话的语言感情倾向——对海派文化的认同抑或排斥和对自我身份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外来的年轻白领对上海话的接受意愿和对家乡话的态度。也就是说,语言行为在某种层次上可以看作是文化身份的表达。三是语言的社会地位——普通话与方言的地位是历史性地建构而成的,语言竞争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各种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程度和人们对语言的感情倾向,进而对个体的语言选择产生影响。 本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引论;第二章主要考察外地来沪白领在职场和生活交际场所的语言使用情况,并探讨存在于这些场域中的权力关系是如何支配他们的语言行为的;第三章考察外地来沪白领青年对上海话和家乡话的语言态度,讨论个体的语言选择行为与文化身份表达的需要之间存在的关系;第四章的主题是对建国以来的国家和地方语言政策进行回顾,探讨普通话和方言的地位是如何历史性地形成和建构的,在此基础上分析普通话和上海话的此消彼长如何影响外地来沪白领青年的语言选择;第五章是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