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2008年9月以来,我国多家媒体报道国内多个省市发现了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经有关部门调查证实,导致泌尿系统结石患儿的主要原因是患儿食用的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聚氰胺(Melamine)是一种有机含氮杂环化合物,又名三聚氰酰胺(Cyanurotriamide)、密胺(Melamine),简称三胺(Triamine),俗称蛋白精。三聚氰胺是一种低毒的化工原料,主要影响泌尿系统,引发动物膀胱炎、肾脏炎症、诱发泌尿系统结石等。通过分离和组分结构鉴定及定量测定,发现三聚氰胺诱发的结石的主要组分为尿酸和三聚氰胺,两者的比例约为2:1(摩尔比)。结石中尿酸平均含量为(53.9±11.7)%,三聚氰胺为(23.2±5.7)%[1]。目前,对于三聚氰胺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动物实验的,关于人类的报道甚少。本研究通过随访分析河北省部分地区三聚氰胺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结局,了解泌尿系结石的转归,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改善其预后,同时收集患儿可能影响疗效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为进一步探讨三聚氰胺相关的泌尿系结石发病机制奠定临床基础。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儿科就诊及住院的曾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的患儿相关指标。所有病例均参照卫生部办公厅《与食用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诊断为三聚氰胺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结石。入选标准:①食用问题奶粉的婴幼儿,年龄小于等于3岁(36个月)。②超声诊断结石,须符合结石最大径大于等于0.4cm。排除标准:①泌尿系先天畸形。②肾实质性疾病。选择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尿pH值、结石部位、大小、个数、形态、并发症做为研究因素。疗效判断标准:以内科治疗结束时患儿结石情况决定疗效。①治愈组:结石和临床症状消失。②未愈组:结石和临床症状未完全消失。所有患儿自确诊之日起纳入观察病例。治疗原则及用药相同(适当多饮水,口服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以去除干扰因素。根据自制的表格记录相关数据,对患儿的疗效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分别于确诊泌尿系结石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并记录患儿各项观察指标。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主要指标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学分析均在SPSS16.0软件上完成。结果:1患儿一般资料:全组127例,均为2008年B超体检确诊,男77例,女50例,男女比例为1.34:1;年龄3个月~36个月不等,平均发病年龄为19.95±9.89月。右肾结石(58例)常见,占入选患儿的45.66%,其次为左肾结石54例(42.52%),双肾结石14例(11.02%),输尿管结石1例(0.79%)。127例结石直径为0.4~1.9cm,73例为泥沙型结石。单个结石多见,占入选患儿的70.87%。左肾积水17例(13.38%),右肾积水18例(14.17%),双肾积水11例(8.66%),大多数患儿(81例)无肾积水,占所有结石病例的63.78%。尿常规发现白细胞尿36例(28.34%),血尿29例(22.83%),蛋白尿15例(11.81%),大多数患儿(47例)无结石并发症,无肾衰竭病例。本研究中102例患儿无任何症状,少尿9例,排尿困难(包括排尿费力、尿不成线呈滴沥状)16例,无发热、呕吐者。2分析结果表明:结石直径、结石个数、尿pH值与排石率有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结石部位、肾积水、并发症与排石率无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半个月时有74例(58.3%)患儿的结石排出,1个月时有98例(71.5%)患儿的结石排出,3个月时有115例(83.9%)患儿的结石排出,6个月时有117例(92.1%)患儿的结石排出,通过内科保守治疗,完全可以使大部分患儿的结石排出。结论:1经过6个月的随访,大部分患儿的结石都能够排出。然而经过6个月的治疗,结石大小仍无变化的患儿,其结石直径都在12mm以上,且伴有血尿、蛋白尿,其中4例在确诊结石后经内科保守治疗4个月不见好转,选择手术治疗。2未愈组7例患儿尿pH明显高于治愈组,考虑结石成分可能更加复杂,不是以尿酸为主要成分,应进一步检测结石成分,以指导治疗。3本组婴幼儿患泌尿系结石以肾脏为好发部位,输尿管结石次之,未见膀胱结石。4未愈组结石直径较治愈组大,结石直径大者不易排出,必要时应外科干预。5本研究显示单个结石排出率高于多个结石排出率。6未愈组患儿多伴有血尿、蛋白尿或白细胞尿,存在左肾或右肾积水,应进一步查患儿肾功能并适时手术排石。一旦出现结石梗阻应尽早积极治疗,并应注重随诊尿常规、泌尿系超声、肾功能。7大多数患儿无结石相关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