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是法国当代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与德里达、哈贝马斯、福柯、赛义德等学术大师同样盛名远播。他被瑞典著名学者科尔皮誉为“飞马型”的学者。布尔迪厄在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都颇有建树,但对文学艺术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研究的热情。他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其理论穿透表象,体现为“关系性”的学术思维。文学场域理论是布尔迪厄重要的理论创建之一,他运用场域理论分析了文学场内部权力博弈的成因,揭开了行动者之间资本的博弈过程,这些都使布尔迪厄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学理论家。其理论在进入到国内学界后更是掀起了一股“场域热”的飓风,为学术界的知识生产提供了新的观照视角和话语资源。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布尔迪厄学术思想的萌生与自由活跃的法国思想界的紧密关联。20世纪法国学界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享誉世界的思想家的层出不穷、风起云涌的思潮流派,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也使布尔迪厄受到了很好的学术滋养。布尔迪厄通过学校的系统学习和专业训练,在学术道路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诉求。其学术理念具体体现为“反叛”形而上学,跳出结构主义的“束缚”,行走并沉入到原生态的民间。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首先对布尔迪厄文学场域理论的重要概念“场”、“场域”以及“关系”思维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对场域理论的核心范畴“文化资本”、“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历史积淀中的“习性”等进行深度的阐释,最后一节阐述了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思想精髓。在布尔迪厄看来,语言符号是一种无形的暴力,在场域之诸种力量的博弈和较量中,其实质是对话语权力的争夺。“实践”是布尔迪厄文学场域理论最高原则。第三章探讨了文学场域理论的方法论价值及现实意义。其方法论价值首先体现在布尔迪厄运用场域理论对福楼拜及当时法国文学场现状所进行的剖析。他通过一系列绵密的学理分析揭开了“输者为赢”的场域逻辑,并指出纯文学“边缘化”的历史、经济、政治等多种动因,这对于理解当下中国文学经典评价标准、生成机制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布尔迪厄激活了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方法,对文学研究主体的研究视域及学术理念的深拓均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