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世界各国的基础产业,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具有高度依赖性,产量波动较大,因此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中国是农业大国,全国有55%人口是农民,同时中国也是农业弱国,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农村城市化进程仍需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已连续出台了12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在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被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各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社会服务体系等领域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辽宁省也加大了对农业领域的投入力度,财政支农支出在1980年时为4.9亿元,到2013年时已高达466.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34%。虽然辽宁省的财政支农支出34年间增长了近96倍,,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仍然较低,近年来支农比例一直没有上升到10%以上,相比发达国家财政支农比例来讲辽宁省还处于较低水平。其次,财政支农支出在地域间的分配并不合理,区域间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分配不均,且与财政支农支出使用效率并不完全匹配。本文以公共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基于总量与地域分配的视角来研究分析辽宁省财政支农支出情况,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文章对财政支农支出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按规模、结构、效率、分配等主题进行分类整理,梳理出本文写作思路,对后文分析提供良好的文献回顾基础。本文的主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站在“总量”的角度,即从财政支农支出量的角度分析辽宁省和14地市的财政支农支出情况。文章描述辽宁省农业发展基本条件后,从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角度描述了辽宁省整体的财政支农支出情况,认为辽宁省财政支农支出虽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一直相对较低,并未呈现明显的增长。然后文章从14地市的2013年财政支农支出量角度分析发现14地市的财政支农支出差异较大,虽然采用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后差异有所减小,但锦州市和鞍山市由于增长率低、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少,差距可能会被拉大。第二部分是站在“地域”的角度,即分析辽宁省财政支农支出在五大区域14地市间的分配情况。文章首先求取了辽宁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总Theil指数及辽宁省五大区域的Theil指数,得出全省差异总体缩小,而区域内差异同总体差异走势基本一致,呈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则变化不大,差异并未出现明显缩小,全省总体差异的变动主要是由于区域内差异的变动所主导的结论。然后文章利用2003—2013年辽宁省14地市的面板数据测算了财政支农支出的农业产出弹性,同时以此为基础将其分为五大区域进行分类分析发现,产出弹性最大的是辽中地区,之后分别是辽西地区、辽南地区、辽东地区、辽北地区,后四者的差距并不大。在内部差距方面,辽西地区最大,其次是辽中地区和辽南地区,辽东地区和辽北地区内部差距最小。在将产出弹性与人均财政支农支出结合分析发现,不论从14地市还是五大区域的角度看,辽宁省的人均财政支农支出与其使用效率并不匹配,辽宁省的财政支农支出分配有待进一步的优化。最后,本文从扩大规模、优化分配、提高效率和制度完善四个角度来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缩小辽宁省五大区域14地市间财政支农支出的差距,提高财政支农支出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