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居住-就业视角的科教型新城区职住空间研究——以南京仙林仙鹤片区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5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张,超过了城市的承受容量,从而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产业新城区和居住新城区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疏解城市的人口和交通压力等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受到房地产市场化引发的众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新城区的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缓解主城区居住就业压力的效果。本文通过对仙林新城区的实地调研,发现与主城区联系的玄武大道在早晚高峰上班时间依然存在交通拥堵现象。在此背景下,笔者从居住就业视角出发,选择仙林科教型新城区作为研究对象,对仙林新城区的居住空间、就业空间以及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剖析造成职住分离现象的内在原因。  本文在对科教型新城区、职住关系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梳理的基础上,确定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首先,在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仙林新城区的居住就业总量进行测算,数据显示居住就业总量处于平衡状态,但是仙林新城区与主城区依然存在交通拥堵,因此本文从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的结构是否匹配着手,并在对仙林新城区的发展概况梳理下,选取具有典型特征且发展成熟的仙鹤片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其次,利用GIS将调查数据与空间数据相关,并运用SPSS软件中的“单因子—主因子—聚类分析”对新城区的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特征进行分析。  接着,从居住就业人群的通勤行为出发,测算仙鹤片区的居住就业分离程度,并利用SPSS软件,将仙鹤片区的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的单因子、主因子与通勤分离程度做相关性分析,得到影响仙鹤片区职住分离的单因子、主因子。同时还对居住聚类人群和就业聚类人群的通勤情况进行分析。  最后,针对仙林新城区居住就业不匹配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解析,从而提出提出优化策略。
其他文献
城市空间形态作为城市发展在城市物质空间上的形态反映,其基本载体是土地,基本元素是城市建筑及建筑所占据的空间领域,基本表现是城市外部形态轮廓和内部空间结构组织,受城市经济
现代风景园林的实践范畴已从狭义的墙内造园拓展到了整个大地,在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也不同于传统的园林园艺学而呈现出新的属性。在物质基础繁荣和价值取向趋同的今天,一种
由于木结构的非耐久性,现今对于汉代建筑的研究,仅能间接地借助汉画像砖石、仿木石屋石阙以及建筑明器作为一手资料。建筑明器是一类随葬于墓中,基于墓主人生前所拥有的建筑
泸沽湖人居环境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其独特性。不仅自然美景为世界瞩目,摩梭文化中母系社会体系在全世界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现象,摩梭聚落与井干式建筑类型相当独特。当前,随着中
学位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控制天然采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市场上的大部分天然采光模拟软件无法对建筑全年动态天然采光情况进行模拟。Days
近年来,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互动关系逐渐为被业界所重视,对如何促进结构设计创新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本文选择以结构与空间的视角来切入这个问题的讨论。  基于对结构与空间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范围内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主导因素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用地.跨河城市因其与河流有着密切的空间关系,其滨水区的环境、景观、经济、交通与城市生活更是息息相
学位
老街区广泛存在于广大的“旧城”中,其中部分被官方认定为优秀历史建筑群,纳入法定保护、修缮的范畴;另一部分则因身份不明,常处于尴尬的境地,各自命运也会在各种因素的操弄下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