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西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南坡,位于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位置。基于这一区域大熊猫分布密度高且集中这一基本事实,该区域大熊猫栖息地方面是如何适应的呢?为了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掌握大熊猫在该区域的适应机制,在2016年春夏季(3-8月)和秋冬季(10-12月),作者对陕西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大熊猫种群进行了研究,以其为该区域大熊猫的就地保护、最适生境保护及其他物种干扰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取多种分析方法对采集数据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具体如下:①采用判别分析建立大熊猫生态年龄段的分类判别函数,再依据判别函数确定种群年龄结构和数量;②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大熊猫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③用样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测定不同类型生境的生态因子背景值;④应用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Wi和选择指数Ei判定大熊猫对竹种的基径、不同营养器官的喜爱程度,用Pearson分析了大熊猫的食性和植株利用率。 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粪便分析发现老年体个体粪便8团,成年体粪便14团,亚成体13团,幼年体粪便10团,种群以成年体和亚成体居多,因此种群动态趋于稳定状态。(2)在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的夏季栖居地中,起决定作用的选择因素有7种,按影响大小分别为植被层次结构、地理因素、地表植被分布格局、灌层结构、隐蔽条件、光照及秦岭箭竹林结构等7种,植被因素占主要作用。大熊猫冬居地对生境因子的选择特点:多数生活于1800m-2000m海拔区域;偏爱平缓的坡度,下坡位,阳坡,喜欢山体坡面,避风状况和隐蔽条件良好,背风的栖居地,光照≤2000lux,喜欢生活在乔木郁闭度≤0.5的针阔混交林中,喜欢栖居在密度适中的竹林,取食方式为过路及临时取食,取食基地多为裸地。(3)繁殖交配期生境选择特点:海拔1900~2000m之间,是繁殖期大熊猫活动痕迹最密集的区域。其栖息地特征表现为: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郁闭度>50%;灌木盖度>0.5;地被物状况良好;偏好选择密度适中的竹林。同时在这个时期,大熊猫有主动趋避干扰的倾向。(4)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产仔育幼洞穴选择环境因子的特点:全部位于阳坡,干扰高度小,坡度平缓,大多在上坡位,距水源近,隐蔽条件均为中上等,洞内干燥,避雨条件优良。洞穴类型中多为偏岩型和隧道型。(5)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要食用秦岭箭竹(Fargesia qinlingensis)。大熊猫偏好选择基径在0.2cm-0.6cm的竹笋和基径在0.5cm-2cm的竹径。(6)大熊猫觅食策略出现季节变化,夏季竹子利用率高于秋冬季。影响竹子利用率的表观因子:夏季竹子利用率相关性显著的表观因子是竹子竿龄与残桩高度、弃稍下端径;秋冬季竹子利用率相关性显著的表观因子是平均高度,残桩基径,弃稍下端径,食用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