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旨在通过文本细读与作品、作家的比较,具体分析唐宋词对六朝文学的接受。以期在分析作家作品间传承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诗词文体的演变、题材的转化、写作模式的变异,总结出文学发展的一些规律。在六朝诸多文学现象中,我们重点选取了诗歌、辞赋和小说作为考察对象。在具体研究时,带着问题意识,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展开论述,而不是面面俱到。
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唐宋词对六朝宫体诗的接受”,追溯“艳诗”源流,通过文本细读、文论比照对唐宋词与宫体诗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并对学界有关《花间集序》的争论做出自己的判断。认为欧阳炯在序中说到宫体诗,实际是把宫体诗放在了曲子词发展的链条里的。以宫体诗为衬托对象,有利于抬高花问词的地位。宫体诗与花间词之间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包括内容上的“词关闺闼”、审美趣味上的“轻艳”、“绮怨”等。第二章“唐宋词对六朝清商曲辞的接受”,从诸家对“词起源于六朝说”的争论入手,重点讨论了唐宋词对六朝清商曲辞在写作体式、修辞手段、意象组合等方面的接受情况。清商曲辞的代言体到了唐宋词中形成了“男子而作闺音”的模式,清商曲辞的谐音双关修辞手法,水乡气息的莲、舟等意象都在唐宋词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第三章“唐宋词对六朝辞赋的接受”,结合唐宋词对六朝辞赋的接受,重新审视了“以赋为词”这一重要的词学命题。指出,“以赋为词”不仅仅是铺叙,唐宋词对辞赋的表现内容以及对偶、用典、炼字等写作手法有多方面的承继关系。“以赋为词”的手法也并非婉约派的专利。这种文学现象既是北宋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词体文学样式雅化的总趋势。并以柳永为分界线,探讨了其前文人慢词的不足,指出慢词援赋入词的必然性;全面论述了柳永对赋法的多方面实践,以及其后词家如何进一步借鉴赋体,确立慢词写作规范的情况,勾勒出北宋慢词对六朝辞赋借鉴的历史进程。第四章“唐宋词对《世说新语》的接受”,结合宋代词人对“晋宋风度”的追慕,探讨了他们在词作中运用《世说新语》典故的情况。研究中,笔者发现,当代的别集注本对宋词多用《世说新语》之典虽有所反映,但笺注时也有失察之处,遂就所见一些权威注本的有关情况作了考辨,以为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