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在快速的城市化推动下,城市的盲目扩张和房地产毫无节制的开发使城市的户外活动空间急剧减少,人性化社会和宜居城市的建设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城市滨江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在大众生活、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越发显著,而人们的行为则逐渐成为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设最真实的反应。因此,如何保证城市滨江公共空间的建设中真正实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成为包括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在内的各学科学者们面临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滨江公共空间作为山地城市的形象窗口,是城市中市民进行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重庆是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滨江文化,整个重庆的发展都与滨江地区密不可分。随着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滨江地带的可达性问题日益突出,滨江公共空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从评价的角度研究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把评价作为设计的辅助工具来完善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系统。文章从重庆主城核心区滨江公共空间入手,运用评价学、城市规划学科的规划过程评价模型(即PPIP)等工具,探讨与分析了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闻评价体系建构。
论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文章开始从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入手,提出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并提出研究框架;
第二章是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相关基础研究,分别对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理论及评价进行了研究;
第三章对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系统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通过对PPIP评价模型和评价学理论的研究,得出了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评价具有过程性特点,分类评价特点和评价手段对应性特点;
第四章系统介绍了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评价的特点、评价的原则,结合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特点提出了适宜的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评价程序;
第五章阐述了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建立了评价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方法;
第六章是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评价的实际运用,案例选取与自然要素相关联的城市滨江公共空间重庆珊瑚公园和长滨公园,通过实地的走访和问卷调研,运用评价的手段找出滨江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关键,并提出了可达性的优化策略;
第七章是结语和展望,总结了文章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