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评价研究——以重庆主城核心区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f8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在快速的城市化推动下,城市的盲目扩张和房地产毫无节制的开发使城市的户外活动空间急剧减少,人性化社会和宜居城市的建设面临着严峻的现实考验。城市滨江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在大众生活、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经越发显著,而人们的行为则逐渐成为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建设最真实的反应。因此,如何保证城市滨江公共空间的建设中真正实现人性化的设计目标,成为包括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在内的各学科学者们面临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滨江公共空间作为山地城市的形象窗口,是城市中市民进行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重庆是一座典型的山地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滨江文化,整个重庆的发展都与滨江地区密不可分。随着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滨江地带的可达性问题日益突出,滨江公共空间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从评价的角度研究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把评价作为设计的辅助工具来完善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系统。文章从重庆主城核心区滨江公共空间入手,运用评价学、城市规划学科的规划过程评价模型(即PPIP)等工具,探讨与分析了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闻评价体系建构。   论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文章开始从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入手,提出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并提出研究框架;   第二章是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相关基础研究,分别对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理论及评价进行了研究;   第三章对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系统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通过对PPIP评价模型和评价学理论的研究,得出了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评价具有过程性特点,分类评价特点和评价手段对应性特点;   第四章系统介绍了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评价的特点、评价的原则,结合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特点提出了适宜的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评价程序;   第五章阐述了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建立了评价体系,提出了评价的方法;   第六章是山地城市滨江公共空间可达性评价的实际运用,案例选取与自然要素相关联的城市滨江公共空间重庆珊瑚公园和长滨公园,通过实地的走访和问卷调研,运用评价的手段找出滨江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和问题的关键,并提出了可达性的优化策略;   第七章是结语和展望,总结了文章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的不足。
其他文献
由于地球资源和能源的日趋枯竭,环境污染加重,生存环境逐渐恶化,人类迫切的需要解决怎么样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为世界总资源能源消耗构成中建筑占了相当大的部分,而随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居住问题更加突出。老年福利社区作为现代化文明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十分积极的义务与责任。   本文是一篇研究老年福利社区交往空间设
城市建筑环境色彩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未来色彩转变为当代色彩,并最终演化为传统色彩。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现象,本研究以天津城市建筑环境色彩为研究对象,旨在
全球化已成为了当代社会的强势语境,建筑的地域特点逐渐有衰落和趋同的表现。乡村由于发展相对缓慢,受到的全球文化侵袭较弱,使得部分地域文化仍得以保留。近十年来,由于城市
近年来,城市空间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不断激化,国内外绿道研究成为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城市绿道是生态与景观环境的一个研究方向。   城市绿道建设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
传统的民居大院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与模式化的高层住宅不同,具有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传统民居大院是民间真实生活的载体,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
城市综合体以功能协同、空间紧凑、抗风险能力强为特点,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和充沛的发展潜能。其商业空间在这种多功能的背景下,在综合体其他功能的激发、支撑和制约作用下极具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明显,“地球村”已经逐渐被我们接受,地区之间不可避免的出现经济往来和文化交融。当城市变得千篇一律,现代化进程与城市文脉冲突成为世界性问题时,建筑文脉的
在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往往只注重形象空间的塑造,而忽略了听觉感官的需求。本文以海河亲水空间声景观设计为基础,提出声景观的设计流程模型及最终的
伴随着数字技术在建筑领域内的不断发展,设计方法与形态的关系在数字平台下被重新改写,在复杂性科学与参数化技术的影响下,建筑形态开始向着动态、模糊、复杂的方向发展。但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