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和为害最严重的两种气流传播病害。化学防治是晚疫病和早疫病最主要的防控技术,在病害防控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长期、大量化学药剂的滥用引起的农产品安全和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满足我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本研究针对不同抗性主栽品种,研究了以疫情测报为基础,发病前和初期使用生防菌剂预防为主,关键时期使用高效低毒化学药剂的减药增效绿色防控技术。此外,2017年测定了23个马铃薯品种(系)对晚疫病和早疫病的抗性,为抗病品种的布局和抗病育种提供支撑。筛选出5株对马铃薯早疫病有拮抗作用生防菌并对早疫病拮抗菌C16进行高密度发酵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筛选出适合马铃薯不同抗性品种的晚疫病和早疫病田间防控技术。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高抗品种冀张薯14号、中抗品种冀张薯8号和高感品种荷兰十五的不同减药增效技术方案。结果表明,对于高抗品种冀张薯14号,晚疫病和早疫病在不使用任何药剂时,仅下部叶片轻度发病,发病最重时其病情指数仅为15.03,每亩减产仅101.8kg。对于中抗品种冀张薯8号,化学和植物源农药组合防控方案、1次生防菌替代防控方案和2次生防菌替代防控方案对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效均无显著差异,2次生防菌替代200g/667m2的化学药剂对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效分别为95.14%和86.99%,大薯增产率为83.07%。对于高感品种荷兰十五,6次全化学药剂防控方案、1次生防菌替代防控方案、2次生防菌替代防控方案、2次生防菌替代和减药组合防控方案对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效无显著差异,而2次生防菌替代和减药组合防控方案共减少化学药剂350g/667m2,对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效分别为90.86%和90.89%,大薯增产率为45.5%。
2.通过室内接种实验从23个马铃薯品种中鉴定出高抗晚疫病品种4个,分别为“郑薯9号”、“丽薯10号”、“镇薯1号”和“08CA0687”。通过田间抗性鉴定试验筛选出高抗早疫病品种(系)8个,分别为“冀张薯2010-23-37”、“冀张薯2010-23-20”、“冀张薯2010-23-53”、“镇薯1号”、“鄂薯5号”、“HB0494-3”、“W1”和“T0315-1”。
3.筛选出5株对早疫病菌有抑制作用的芽胞杆菌,抑菌圈直径分别介于27mm和30.5mm之间。进行了马铃薯早疫病拮抗菌C16解淀粉芽胞杆菌高密度发酵试验,发现C16在50L发酵罐中菌体数量随发酵时间发生单峰型变化,发酵48h时菌体数量最大,达到7.4×109CFU/ml。
1.筛选出适合马铃薯不同抗性品种的晚疫病和早疫病田间防控技术。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高抗品种冀张薯14号、中抗品种冀张薯8号和高感品种荷兰十五的不同减药增效技术方案。结果表明,对于高抗品种冀张薯14号,晚疫病和早疫病在不使用任何药剂时,仅下部叶片轻度发病,发病最重时其病情指数仅为15.03,每亩减产仅101.8kg。对于中抗品种冀张薯8号,化学和植物源农药组合防控方案、1次生防菌替代防控方案和2次生防菌替代防控方案对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效均无显著差异,2次生防菌替代200g/667m2的化学药剂对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效分别为95.14%和86.99%,大薯增产率为83.07%。对于高感品种荷兰十五,6次全化学药剂防控方案、1次生防菌替代防控方案、2次生防菌替代防控方案、2次生防菌替代和减药组合防控方案对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效无显著差异,而2次生防菌替代和减药组合防控方案共减少化学药剂350g/667m2,对晚疫病和早疫病的防效分别为90.86%和90.89%,大薯增产率为45.5%。
2.通过室内接种实验从23个马铃薯品种中鉴定出高抗晚疫病品种4个,分别为“郑薯9号”、“丽薯10号”、“镇薯1号”和“08CA0687”。通过田间抗性鉴定试验筛选出高抗早疫病品种(系)8个,分别为“冀张薯2010-23-37”、“冀张薯2010-23-20”、“冀张薯2010-23-53”、“镇薯1号”、“鄂薯5号”、“HB0494-3”、“W1”和“T0315-1”。
3.筛选出5株对早疫病菌有抑制作用的芽胞杆菌,抑菌圈直径分别介于27mm和30.5mm之间。进行了马铃薯早疫病拮抗菌C16解淀粉芽胞杆菌高密度发酵试验,发现C16在50L发酵罐中菌体数量随发酵时间发生单峰型变化,发酵48h时菌体数量最大,达到7.4×109CF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