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孙氏腹针区埋线治疗中风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孙氏腹针区埋线治疗PSD的可能作用机制,进而为孙氏腹针区埋线治疗PSD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PS 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治疗2组及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脑血管病的常规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及心理疏导。在此基础上治疗1组予孙氏腹针腹一区、腹八区埋线治疗,每10天1次,1次为1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2组予孙氏腹针腹一区、腹八区腹针针刺治疗,每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6次,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对照组予郁证常规针刺法治疗,每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6次,1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血清5-HT水平的测定,并观察不良反应。同时,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HAMD、NIHS S评分。将所有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评定其近期及远期疗效。结果:1.纳入的90例患者中,脱落2例,最终有效病例为88例。治疗前,三组患者的HAM D评分、NIHSS评分及血清5-H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1组总有效率93.1%,治疗2组总有效率8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4%,三组患者在总体疗效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HAM D评分、NIHSS评分总体均值均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治疗1组分别和治疗2组、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治疗2组和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 5)。三组HAM D评分、NIHS 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4.经4周治疗后,三组患者血5-HT浓度均值均上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其中,治疗1组分别和治疗2组、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2组和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治疗前后血清5-HT浓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5.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三组患者HAM D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多重比较发现:治疗1组分别和治疗2组、对照组的HAM D及NIHSS评分差异显著(P<0.01),治疗2组和对照组的HAM D及NIHSS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1组和治疗2组在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组内比较,HAM D及NIHSS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照组中,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复发率比较,治疗1组均低于治疗2组和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孙氏腹针区埋线可明显改善PSD患者HAM D评分,具有良好的抗抑郁疗效。2.孙氏腹针区埋线可明显提高PSD患者NIHSS评分,表明该疗法可通过改善PSD的抑郁状态,进而促进PSD患者肢体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3.孙氏腹针区埋线可明显提高PSD患者血清5-HT水平,表明该疗法可能通过提高5-HT水平发挥其抗抑郁的作用。4.孙氏腹针区埋线治疗PS D具有良好的抗抑郁疗效,其临床时效性及远期疗效均优于单一孙氏腹针针刺和常规针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