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恢的文学艺术思想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bug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特别辉煌的时代,宋学则是研究宋代文化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包恢作为南宋末期的理学家、诗学家、政治家,其理学成就不低,他自谓“某素不能诗,何能知诗”(1),却又写下了数篇扎扎实实的诗学文章,其诗学文章明显的融入了理学色彩;尤其是包恢提倡的“真诗”理论不可忽视,在诗学史上也是可圈可点的一笔。包恢留下的诗论文章不是很多,从包恢的文集《敝帚稿略》中可以发现其诗学文章中不少提法都是典型的宋学话语,包恢的文学思想大抵强调一种“天机自动,天籁自明”的诗学思想,这与宋儒所提倡的自得之心发露为自然之文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我们研究包恢文学艺术思想,必然不能忽视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并且应当联系宋学特殊的思维方式;包恢以“体用”观念来思考文学问题,他主张文从“道”中自然流出,追求“汪洋淡泊”的诗人境界。宋人重“修身”好讲“义理”,包恢认为“学诗如参禅”、“寻常容易需从崎岖艰辛而入”,实现平淡自然的诗美理想需要诗人不断地“顿悟”、“渐修”;这样,就为诗人提高人生境界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同时,包恢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政治家,他在地方安抚百姓,多次平定寇乱,一生政声显赫。包恢本着宋儒普遍的看法,在内圣外王的问题上,外王必本于内圣,而内圣所以为外王,二者不可分割,在个体精神与社会关怀上最终达到内圣外王的诗人理想。仔细品读包恢的诗文作品,我们发现包恢诗论与严羽、元好问等诗论呈现出许多相似之处:好“以禅论诗”;都强调诗文创作中“真情”流露。这也间接反映了受理学、心学影响下当时诗学发展的共同趋势,为探索宋诗的出路问题指出了新的启示。根据以上几点,本文通过研究包恢以及他的文集《敝帚稿略》,来讨论他的学术背景,进一步梳理他文学艺术思想内容。第一章探讨的主要是程朱理学、心学影响下包恢的学问背景。通过梳理包恢的家学背景,我们了解到包恢学问主要是家传学问。他是跟随着自己父亲伯父叔父的学生一起学习的,而他家学中的主要人物包扬、包约、包逊曾分别学习于陆九渊以及朱熹,这样包氏兄弟就兼学两家。在这样的家学背景下,包恢耳读目染,尤其是后来包恢在其文章中多次提到的心性、修养之学,都毫无疑问的受到了家学影响。其次,本章整理了包恢的交友情况,从包恢与好友的诗书往来中,我们发现包恢与严羽、戴复古等的诗学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后,联系包恢所处的时代环境,本章分别从“体用思维”、“道艺观念”、“内圣境界”三个方面讨论了理学语境下的观物方式。第二章,本章讨论的是“修身为要”的诗歌创作论。认为包恢以“体用”的观点来阐释其诗学主张,并以此涵化其诗歌创作经验。包恢强调“学诗如参禅”那么在创作上又有顿悟和渐悟之分,因此诗人要修身明道,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宋儒普遍关怀“义理”、“心性”修养之学,包恢从诗人人格修养与诗文创作具有相通性的角度出发。认为:“诗文皆由志出,作者以修身为要”,而诗人的志向又分为“大道本体之宏与学者功用之宏”。具体的诗人求学理路就是“寻常容易需从崎岖艰辛而入”,本章从以上这三个路径深入分析了包恢的诗歌创作论。第三章,包恢在《石屏集序》中提出了“真诗”说。本章围绕包恢提倡“自然”的核心思想,从“真情”、“真意”、“真实”、“真味”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包恢的“真诗”理论,也就是包恢在诗文中提到的“不滞于书与不多用故事耳”,“境触于目,情动于中”,“春气自动,春声自鸣”等观点。由此得出,诗文创作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平淡自然的诗文是合乎内外表里的真实创造,诗文要讲究气脉贯通,含蓄蕴藉。第四章,余论。身处南宋后期的包恢,其诗论虽然未能指导宋诗出路重获新机,然而其诗歌理论,尤其是前面所提到的“真诗”理论在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欧阳守道、刘辰翁、李梦阳以及李东阳等人的诗学主张。
其他文献
背景:X连锁高IgM综合征是由于CD40L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严重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由于CD40L蛋白缺陷易患各类感染。由于发病率低,非免疫专科医生对此病的认识不足,诊断不及时以及治疗不规范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目的:通过对22名基因确诊的X连锁高IgM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基因资料进行总结,并基于患者临床表现进一步研究其免疫学表型,期望为临床医生早期识别及治疗此病提供可靠信息,同时为基础医学
欧洲缴草(Valeriana oficinalis L.s.l.)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镇静安神、解挛止痛、抗抑郁和抗肿瘤、抗心律失常和胃肠平滑肌解痉等药理活性,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失眠、抑郁症和肿瘤等疾病越来越多,对缬草提取物及其制剂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野生缬草资源急剧下降,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的缬草,根系生长缓慢,而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缬草的根系中。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技术
目的:探讨血小板(PLT)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KD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探讨急性期血小板变化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KD及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之间关系及恢复期对小
研究背景及目的:分子靶向治疗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与分子核医学息息相关的放射免疫治疗(Radioimmunotherapy,RIT)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是以肿瘤细胞表面特异性高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结直肠癌的复发转移是多基因共同参与的、多步骤的过程。其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药物资源,从雷公藤植株提取分离所得到的倍半萜生物碱具有良好的医药和农用活性,经济价值大。但雷公藤次生代谢物含
目的:观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小鼠模型中肠上皮细胞岩藻糖基化水平的变化,对其中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42只日龄10天的C57BL/6新生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EC组(n=21,通过人工喂养+缺氧+冷刺激方法建立NEC模型)和对照组(n=21,由母鼠喂养,不做其他处理),建模3d后处死新生鼠。采用NEC病理损伤评分评估NEC建模效果;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岩藻糖基化肠上皮细胞(F-
BRAF V600E突变作为最常见的肿瘤驱动基因变异和肿瘤生物标记物,对肿瘤的诊断、预后和靶向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BRAF V600E突变在某些临床样本中的含量可能极低,现有的方法往往无法进行简单快捷的检测。本课题结合双锁式Gap连接酶链式反应和超支化滚环扩增,建立了一种新的实时荧光突变检测传感策略,以满足临床对低丰度BRAF V600E突变的检测需求。本课题首先设计了一对锁式探针用于双锁式G
抗癌药物的耐药是癌症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抗癌药物耐药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分子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索。确定新的治疗靶点从而克服癌症耐药性仍然是目前药物研发的主要挑
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飞速的传播,使人类正式步入了图像时代。视觉的冲击力与观赏性似乎成为大众的需求,也给生活带来了丰富的变化。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创新与可能性,绘画正在从传统中寻求新的出路。同时图像的发展为绘画带来巨大挑战也同时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会从不同创作方式探究图像时代下艺术创作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结合自己的创作分析绘画形式的变化。通过图像时代绘画方式的解读,为绘画提供重要考证,同时也对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