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常用中药材,也是山西省的道地药材,野生资源在山西省境内广泛分布。黄芩以根入药,具有多重功效。黄芩药用历史悠久、用量大、用途广泛,多年以来其药源一直来自野生药材。随着需求量的快速增加及药材价格的不断上涨,极大地刺激了对野生品的滥采乱挖。过度采掘使得野生资源越来越少,无序利用导致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在许多地区野生种群已濒临枯竭,所剩的野生资源多分布于人少、难采挖的地区,并且分布以散生为主,很难见到大面积的群落。匮乏的野生资源根本无法满足医用需要,现在药材市场更是很难见到货真价实的野生正品黄芩,家种黄芩逐渐取代了野生黄芩,商品药材的供应主要依靠人工种植。由于基础研究不足,优良种质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在黄芩家种品生产中迄今尚未形成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性状明确的自有栽培品种。本项研究以山西省境内广为分布的野生黄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了61个不同产地的野生黄芩种质资源的分布情况;观察、比较了不同产地野生黄芩的生长环境特点及群落特征;观察、测量了不同产地野生黄芩的植物学性状特点;应用响应面法优化、改进了野生黄芩叶叶绿素的提取方法并比较了山西不同产地野生黄芩的叶绿素含量;分析、比较了不同产地野生黄芩叶中的总黄酮含量。研究结果为山西野生黄芩资源的挖掘、保护和综合利用,为优良的黄芩种质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⑴野生黄芩在山西省11个市均有分布。分布范围为N34°46’19.78’’~N40o24’17.71’’,E110°32’55.13’’~E114o13’13.41’’;主要分布区域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分布的垂直高度为海拔705~1683 m,其中在1000~1400 m范围内最为集中;分布区域的年均温度为6.8~14℃、年均降水量400~800 mm,其中在年均温度7~10℃、年均降水量400~600 mm的地区分布最为密集。⑵山西野生黄芩多分布于阳面、半阳面的半山腰位置的砾石、砂石土壤中;伴生植物主要有黄刺玫、蒿草、藜、灰灰菜、柴胡、蒲公英以及灌木等,产地不同,周围伴生的优势植物种类也不同。⑶山西野生黄芩的分布密度除了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人为因素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晋南的运城地区和临汾地区,由于过度采挖,大部分产地的野生黄芩分布密度较小;在中部地区和近中部地区,野生资源保存良好,分布密度较大;在晋北的朔州地区和大同地区,野生资源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小,但由于生长环境相对较差,野生黄芩分布广泛但密度均较小。⑷39个县生长的47种野生黄芩的叶均长为12.9~38.5 mm,叶均宽为3.2~7.5 mm,叶形比为3.2~5.7,株高为159~636 mm,茎粗为1.4~3.1 mm,节间距为15.6~62.9 mm,叶间距为4.8~22.7 mm。(1)长治市平顺县青羊镇大渠村分布的黄芩叶均长及叶形比最大;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石城村分布的黄芩叶均宽、株高及节间距最大;运城市平陆县曹川镇陡泉村分布的黄芩茎最粗;运城市绛县磨里镇垣址坪村分布的黄芩叶间距为最大。大同市浑源县大磁窑镇南元坨村分布的黄芩叶形比最小;大同市南郊区云冈镇青瓷窑村分布的黄芩节间距、叶均宽及叶间距最小;大同市南郊区鸦儿崖乡同家梁村分布的黄芩株高、叶均长及茎粗最小。(2)晋南的运城地区和晋东南的长治地区分布的黄芩植株整体较为高大,晋北的大同地区和朔州地区分布的黄芩植株则较为矮小,叶片较小,节间距等也偏小。⑸山西野生黄芩叶片叶绿素提取的适合条件为:液料比96.97:1(m L·g-1),溶剂比1:0.96,超声波时间48.58 min,超声波温度为49.10℃。产地不同,叶绿素的含量也存在差异,其中产于晋南地区的黄芩普遍高于产于晋北地区的黄芩。⑹山西野生黄芩叶中的总黄酮含量介于0.65%~1.38%,多为1%左右。朔州市平鲁区阻虎乡乌龙洞景区的黄芩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38%;运城市平陆县曹川镇陡泉村的野生黄芩叶中的总黄酮含量最低,仅为0.65%。晋北朔州地区的黄芩叶总黄酮含量高普遍较高;晋南运城、临汾地区的含量较低;中部地区的含量居中。叶总黄酮含量最高的前6个产地为:朔州市平鲁区阻虎乡乌龙洞景区>朔州市山阴县玉井镇只泥泉村>朔州市平鲁区下水头乡大孙沟村>朔州市朔城区南榆林乡大莲花村=晋中市平遥县孟山乡南庄村>晋中市祁县来远镇东团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