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儒道思想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术史上,葛洪的《抱朴子》内外篇似乎是一部让人尴尬的文献,因为它虽然出自一人之手却兼具了两种不同的思想:道家道教思想与儒家思想。这致使传统的思想研究者在对葛洪思想属性的定性上陷于二难境地之中。然而,倘若从文化的开放性而非保守性、相济性而非排他性、多元性而非一元性去审视葛洪思想,尴尬将不复存在。 用社会文化学的方法分析葛洪的各种文化接触行为所引发的思想观念,将有助于看出葛洪尊道贵儒的思想理路。葛洪或站在道教的立场上,对道家、儒家思想进行合神学目的的选择;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对道家、法家思想进行理性的吸收。这无论是在道教史上还是在儒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对葛洪思想的个案研究中,可以看出魏晋之际人们对儒道两种文化特性与功能认识的加深,也可以窥探出道教与儒学在这一时期的新走向。 全文分四章: 第一章:对葛洪生平与内外篇所作时间进行考述,分为二节:一、生平经历考述;二、内外篇所作时间考述。 第二章:以《抱朴子》内篇为对象论述葛洪的道家道教思想,分为三节:一、对道家本体论的重释及神学化;二、对道家其他思想的扬弃;三、以儒济道的思想。 第三章:以《抱朴子》外篇为对象论述葛洪的儒家思想,分为二节:一、尊隐与贵儒的统一;二、礼制与法刑的兼用。 第四章:论述葛洪尊道贵儒思想的内在联系及形成原因,分为二节:一、对儒道关系及各自功能的认识;二、尊道贵儒理念形成的原因。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道教内丹学典籍保留着大量的隐语.隐语是脱胎于民族共同语的一种社会变体,具有隐蔽性、神秘性的特征.本文从构词法和造词法两个角度切入,对内丹学隐语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
2001年12月,復旦大學吳格先生申報的《整理研究》課題,被教育部列為"十五"規劃第一批研究項目.目前該項目正順利進行.本人在博士後階段主要從事《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
正史之首的《史记》自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学者对之情有独钟,注疏、考证、辩误、析理,《史记》本身蕴涵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掘;特别是近代百年以来,《史记》研究拓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