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髋臼横行骨折三种前后联合内固定方式与两种单柱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差异,并采用压力敏感测试片测量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臼顶负重区接触特性的影响,并探讨前后联合内固定方式的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加载至3倍体重载荷时通过压敏片测量20个半骨盆标本的臼顶负重区面积并计算其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并按固定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5组。2将5组半骨盆标本制成髋臼横行骨折模型,X1组使用前柱锁定重建板固定,X2组使用后柱锁定重建板固定;A组使用前柱锁定重建板+后柱拉力螺钉固定,B组使用前柱拉力螺钉+后柱锁定重建板固定,C组使用双柱拉力螺钉固定。3加载至3倍体重载荷时,通过压敏片及光栅位移传感器测量出各组臼顶负重区面积及骨折端的台阶状位移和裂隙状位移,分别计算出平均应力、峰值应力、剪切刚度及轴向刚度,以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臼顶负重区接触特性的影响。以及前后联合内固定与单柱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差异。结果载荷为3倍体重时,五组完整标本负重面积、臼顶区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制成横行骨折模型并予以不同内固定方式固定后,五组标本负重面积、臼顶区平均应力及峰值应力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B、C三组内固定标本负重面积均大于X1、X2(P<0.05),完整标本与内固定标本负重面积经配对t检验,五组内固定标本的负重面积均小于其完整标本的负重面积(P<0.05);A、B、C三组内固定标本平均应力均小于X1、X2(P<0.05),完整标本与内固定标本平均应力经配对t检验,五组内固定标本的平均应力均大于其完整标本的平均应力(P<0.05);A、B、C三组内固定标本峰值应力均小于X1、X2(P<0.05),完整标本与内固定标本峰值应力经配对t检验,X1、X2、A三组内固定标本的峰值应力均大于其完整标本的峰值应力(P<0.05)。载荷为3倍体重时,五组内固定标本的台阶状位移及裂隙状位移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X2大于X1(P<0.05),X1、X2均大于A、B、C(P<0.05);五组内固定标本的剪切刚度及轴向刚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B、C均大于X1、X2(P<0.05)。结论1对于髋臼横行骨折,虽然得以解剖复位,其臼顶负重区接触特性仍不能恢复到正常。2前柱或后柱锁定重建板固定髋臼横行骨折可提供相似的臼顶负重区接触特性,单纯固定前柱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单纯固定后柱。3前柱锁定重建板+后柱拉力螺钉、前柱拉力螺钉+后柱锁定重建板与双柱拉力螺钉固定髋臼横行骨折可提供相似的臼顶负重区接触特性以及生物力学稳定性。4治疗髋臼横行骨折,相比于单柱固定,前后联合固定不仅具有更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而且能使髋臼负重区的接触特性恢复到最为接近正常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