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历来是各个国家广泛重视的重大经济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政治因素在发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作用的同时,消极作用也逐渐显现。在此背景下,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与经济关系理论视角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与经济关系理论视角出发,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政治与经济关系理论,归纳了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治因素,分析了政治因素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定和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两方面分析了政治因素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积极影响及其取得的成效,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政治因素的消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供给和权力下放存在较大差别、中央与地方政府双方职权范围不够明确、落后政治意识形态在区域内依旧存在、政治环境的影响致使西部产业结构重型化、区域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负面影响逐渐凸显。产生消极作用的原因在于:政治领导方式的非合理性使用、传统集权政治权力结构的制约、政治意识形态的两面性、复杂政治环境的潜在影响、社会阶层的严重分化。 通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政治因素影响的研究,提出: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体系;优化政府权力结构,合理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健全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建立区域合作推进机制;摒弃旧有意识形态,强化区域改革的政治意识;营造稳定的政治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五项建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真正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