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所研究的导师制,是指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后普通高中实施的走班制背景下,在采用班主任制管理的同时,由任课教师担任学生指导老师,参与学生管理,为学生提供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的教学管理辅助制度。国家教育部发布文件计划从2017年全面实施高考改革,将语文、数学、外语作为统考科目,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从中自主选取三科考试成绩,组合作为高考成绩,于是很多普通高中学校开始实行“走班制”教学以满足高考改革要求,结合地域特点和学校情况,主要分为部分学科走班和全部学科走班两种类型。2010年起上海等沿海城市开始“走班制”教学试点,新的教学模式也引起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传统班主任制管理迎来新的挑战,一些高中学校适时引进“导师制”来解决“走班制”教学带来的管理问题。普通高中学校导师制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些省市甚至试图将高中导师制纳入到地方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文本之中。过去几年导师制在诸多地方的普通高中学校中进行了试点和探索,出现了诸如“德育导师制”、“学科导师制”、“全员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兴趣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各具特色,通过实验探索,导师制已经展现出一些亮点。那么在普通高中学校导师制具体如何操作?实施期间存在哪些问题?又如何应对?这些都需要教育理论专家和学者进一步研究探讨。本论文通过对山东省莱山一中一百名教师和三百五十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其他学校导师制实施的经验,明确导师制管理在普通高中实施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也指出其在推行初期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对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使导师制管理更加成熟有效,更加全面的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论文绪论部分主要是导师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进行导师制相关概念界定,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方法。后面介绍了普通高中导师制实施现状及效果调查,对导师制实施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提高高中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