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于1987年创作的写实力作,也正是这部作品激发了葛浩文翻译莫言作品的热情。本论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框架对葛浩文英译本The Garlic Ballads进行个案研究。图里指出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行为,并把翻译规范分为三大类: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预备规范分为两大类:翻译直接性决定译者是否从第三种语言进行翻译;翻译政策是指影响译者选择源文本的因素。初始规范影响译者在两个极端之间作出的选择:即充分性与可接受性。操作规范是指在实际过程中的翻译抉择,包括译者具体采用的翻译技巧及对译文结构的调整。根据图里的三个翻译规范理论,论文首先从预备规范方面分析了葛浩文选择《天堂蒜薹之歌》作为源文本的原因与受影响因素,探究了 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西方读者市场需求。其次,论文从初始规范方面分析葛浩文对文化负载词、四字成语及俚语的翻译,总结探讨了葛浩文的整体翻译策略。此外论文还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翻译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及西方流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主要采用归化翻译策略的原因。第三,作者基于图里对翻译操作规范的描述,对译本做了更加细致的研究,通过大量实例探讨了译者如何呈现译文结构和语言内容。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本The Garlic Ballads研究之后得出以下发现:1)葛浩文选择文本《天堂蒜薹之歌》是源于对莫言小说的热爱,同时也受到出版社和读者期待因素影响。2)基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翻译文学在全球相对弱势的地位以及西方流行的归化翻译策略,葛浩文的译作倾向于实现可接受性翻译。3)在译文结构调整上,葛浩文采用删节、分割和合并的方法使得译文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在语言材料组织上,葛浩文主要运用替换、改编、删除和增加四种翻译技巧来消除文化障碍。图里翻译规范理论指导下的葛浩文英译本The Garlic cBallads的个案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葛浩文及其英译作品,为今后类似文学翻译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