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后方先后出现了三个文化中心城市,即上海沦陷后文化中心转移至武汉,仅一年左右的光景,武汉也沦陷,随即文化中心转移至重庆。而此时的国民党当局却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并极力压制进步文化的发展。但桂系军阀控制的广西,因为与蒋介石中央政府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故而他们对进步文化发展持比较开明的态度,并诚挚邀请文化界名人来广西发展,于是奇迹般地出现了第三个文化中心——桂林。此时的桂林,聚集着大批的文化人,带来了桂林文化出版事业的空前繁荣,表现为各种期刊杂志的创办,桂林的文化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在文化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文化市侩主义开始抬头,学术研究风气逐渐走向低落。为了纠正这种文化的虚假繁荣,提倡学术批判的风气,打破学术界的沉闷状态,进步人士纷纷撰文批判这种虚浮的文化现象,《文化杂志》就是为了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而诞生的。为了弄明白这份刊物的来龙去脉,本文拟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文化杂志》进行整体性的研究。第一章,《文化杂志》研究综述。作为抗日战争大后方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风向标,《文化杂志》本应受到学界和文化人的关注和研究,但由于重重的原因,对其进行整体性的研究至今还是一片空白。而对于主编邵荃麟文艺思想的研究,则相对比较丰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文化杂志》作整体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章,《文化杂志》的创办历程。主要从刊物创办的外部环境来考察其创办时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并从刊物的创办、内容的设置及其版面的调整上概述《文化杂志》的基本情况。最后,阐述该刊的办刊宗旨,即“提倡学术研究与创作风气,提高严谨切实的治学态度,反对虚浮的学风,始终坚持为抗战服务。”第三章,《文化杂志》的内容分析。主要根据刊物的风格特点,对《文化杂志》的各卷文本内容进行归类和总结。首先,依据具体的类别形式归纳了学术研究、文艺作品研究和其他文本研究等专题。其次,在每个专题下分别研究具体的文本,即哪些文本是研究哪些问题的。最后,分析各卷间的关系:有继承,有保留,有舍弃。第四章,《文化杂志》的编辑出版研究。首先,从编辑策略入手,分析《文化杂志》的编辑特色:即拥有强大的作者队伍;“为时代服务”和做“学术先锋”的办刊思想;走编创结合的编辑之路;确立广泛的读者定位和设置人性化的栏目内容。其次,从发行印刷上入手,对《文化杂志》的发行机构——桂林文化供应社,印刷机构——科学印刷厂、国光印刷厂和建设印刷厂,作一一的分析。最后,从广告经营设计上入手,分析《文化杂志》看似简单而又具独特性的广告编排。第五章,对《文化杂志》主编邵荃麟文艺编辑思想的分析。邵荃麟在文化领域中,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他的文艺批评理论,其文艺思想也深深地烙印在他主编过的刊物上。本章讨论了邵荃麟抗战时期的文艺批评思想对《文化杂志》的重要意义,即分别从“积极宣传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坚持文艺为抗战服务,重振抗战文艺战线;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优秀作品;坚持真善美统一的文艺批评原则”等四个层面上来论述。第六章,《文化杂志》的历史贡献及意义。主要表现在对抗日战争的文化贡献,在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上的守望作用,以及编辑出版学和史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