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艾灸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寒凝心脉型胸痹后“一区四穴”红外温度特征,以及疾病转归与心前区及穴位温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将70例合格的受试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药物组。艾灸组温灸膻中、巨阙、心俞、厥阴俞、膈俞,每天一次,每周5天,药物组口服或舌下含化复方丹参滴丸,每天三次,每次10粒,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胸痹中医症状量表评分,并进行红外热图拍摄。根据《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对热图分析软件测量的心前区及神门、少海、内关、曲泽穴的温度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一区四穴”的温度特征及温度变化与症状积分的相关性。结果:1、中医症状疗效(1)治疗前后,艾灸组和药物组的胸痹中医症状积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艾灸组总有效率78.79%,药物组为72.73%。(2)治疗后两组胸痹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红外温度比较(1)组内比较:艾灸组治疗前后,心前区及四个穴位温度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治疗前后,心前区温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穴位温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2)组间比较:治疗后艾灸组和药物组的心前区温度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性比较艾灸组的胸痹症状积分与心前区温度、穴位温度三者变化存在相关性;药物组的胸痹症状积分仅与心前区温度变化相关,与穴位温度变化无相关性。结论:1、艾灸和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均可有效改善胸痹中医症状,但艾灸较复方丹参滴丸效佳。2、艾灸治疗和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均能使寒凝心脉型胸痹受试者心前区温度升高。3、艾灸干预寒凝心脉型胸痹后,症状积分、心前区温度变化、穴位温度变化具有相关性。4、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于寒凝心脉型胸痹疗效评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