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醒世姻缘传》的语言具有鲜活的口语性和极强的方言性,是明清之际上承《金瓶梅》、下接《红楼梦》的重要长篇语料,一直为近代汉语研究者所重视。《醒世姻缘传》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富,但专门的语序类型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希望通过较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填补这一空白,力求在确定的时间和地域这种双重格局内把握语序这一重要语法项目的特点、规律和制约因素等,对《醒世姻缘传》乃至汉语语序类型研究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单篇语料描写与历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统计和数理分析的方法贯穿始终,并作为描写、分析和比较的基础。在内容上,本文选择定语语序、介词语序、比较句语序三个参项对《醒世姻缘传》的语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这三个参项既是语序类型研究中比较重要的经典参项,也是根据《醒世姻缘传》的具体语序表现选定的、具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参项。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成果和理论,为后文展开研究进行铺垫,并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以及对语料和参项进行选择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尤其是最后一项,是后文研究的基本前提。正文部分以第二章为起始,第二、三、四章分别描写和归纳了《醒世姻缘传》中定语参项、介词参项和比较句参项的语序面貌与特征。这三章的研究模式大致相同,都是在对有关参项合理分类的基础上,从统计数据和具体例句中总结归纳相关的语序规律。第二章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定中结构的研究,对定语部分的组成成分进行了有效地划分,并总结了95种定中结构的语序形式,其中包括较为特殊的、数量成分定语位于中心名词之后的情况。通过观察这95种语序形式,得到以下主要规律:1、定语位于中心名词之前的语序占据绝对优势,覆盖全部语言材料的99%以上;2、在各种定语成分中,代词位于最左端、距离中心名词最远的定语位置是优势语序,而谓词占据最右端、最靠近中心名词的定语位置也同样具有优势性,数量结构在参与构成定语中表现最为活跃;3、在结构助词的使用方面,大多数定中结构的定语和中心名词之间不使用任何结构助词,占全部定中结构的将近三分之二,另有约三分之一的定中结构使用结构助词“的”,此外还有极少数的定中结构使用结构助词“之”。第三章通过对《醒世姻缘传》中介词和介词短语语序的研究,对介词和介词短语的用法、语义关系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观察介词和介词短语的语序规律。主要有:1、《醒世姻缘传》介词参项的总体语序特征是,介词以位于其宾语前的语序为绝大多数,介词短语以位于其相关谓语动词前的语序为绝大多数,介词的位置与介词短语的位置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和谐性。2、《醒世姻缘传》中介词参项的各种语序形式之间存在着蕴涵关系。3、通过对“与、给、在、到、叫”五个介词的统计研究可以证明,《醒世姻缘传》内各介词的虚化程度和表现各不相同。第四章是针对《醒世姻缘传》中比较句语序进行的专项研究。比较句可以分为平比句和差比句。在将比较句的主要成分进行划分之后,经过数量统计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规律:1、可以将《醒世姻缘传》中所有比较句语序形式分为三大类,其中“比较结果”成分位于“比较标记+比较基准”之后的类型占明显优势;2、“如”和“似”是《醒世姻缘传》中最常用的两个比较词;3、比较结果的核心成分多由形容词充当,另外还有助词、动词和名词等。第五章结合前几章的研究结果,从汉语史的层面探讨比较句的语序在唐代至清代中期的近代汉语中之发展演变情况,探讨比较句对语序转换和词语替换这两种演变途径的选择和使用情况。语言事实证明,一种表达方式的发展演变,无非通过两种方式:句式和语序的变化;具体词汇的变化。通过统计研究发现,近代汉语中差比句主要通过句式和语序的变化实现表达方式的转变;而平比句则主要通过具体比较词的替换实现表达方式的发展演变。另外,还应用前文对语序规律研究的结果,证明了《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不是蒲松龄。由于受时间和研究水平所限,本文还存在疏漏和论证不够充分的地方。另外,由于在字数庞大的语言材料中使用穷尽式的定量统计方法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本文研究所依据的语言材料数量(共使用十种语言材料,共计约4000000字)上还存在不足。由于对古代和近代汉语进行语序类型研究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研究方向,因此希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这项研究开展下去,加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完善的汉语语序类型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反映汉语语序类型发展演变的体系,弥补本文研究的缺憾,并对填补汉语语序研究的空白做出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