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周期性列车运行图通常以1h或2h为列车运行线铺画周期,相对于我国一直沿用的24h为周期的运行图具有列车开行密度大,开行时刻、停站方案相对固定的特点,成为国外高速铁路普遍采用的运行图模式。但由于我国高速铁路“点多、线长、面广、跨线列车多”,各线路里程、运营条件、客流条件差别较大,部分线路已经具备了开行完全周期的列车运行图的条件,而部分线路只能采用“周期+非周期”结构的周期性列车运行图。本文主要是基于“周期+非周期”结构的周期性列车运行图,对其在具体线路能否良好的适用以及如何衡量适用情况做进一步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周期性列车运行图适应性及其评估的概念,并结合国内外高速铁路实际运营情况分析了影响周期性列车运行图适应性的主要因素;设计了周期性列车运行图适应性评估的流程,提出评估方法,并对评估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初步分析。然后,针对评估流程中涉及到的两项关键技术——基于周期图的非周期插线技术和适应性评价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插线技术方面,采用欧几里得空间的2-范数定义运行图空间中的各运行图距离,以插线前后运行图的距离最小为目标构建模型,设计了求解该问题的混合遗传退火算法,并用MATLAB编程实现;在评价技术方面,构建了周期性列车运行图适应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多种评价方法的比选,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最后,本文设计实现了周期性列车运行图适应性评估系统,并以京沪高速铁路的相关数据作为案例基础,对单方案和多方案的周期性列车运行图适应性评估过程进行了演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