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CT对下颌侧切牙根管形态的分析研究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si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下颌侧切牙体积最小、多数为单根管,对比其他磨牙根管系统复杂程度相对小,故临床根管治疗中容易忽略变异的情况,导致根管遗漏、侧穿、形成台阶等不良后果。随着年龄的变化,牙齿逐渐发生磨耗,继发性牙本质沉积,牙体髓腔容积、根管壁厚度等根管结构发生改变,继而由于开髓位置不当等因素造成的遗漏根管、侧穿,均影响根管预备和根管充填的效果,最终导致根管治疗失败。目前关于下颌侧切牙根管弯曲和开髓位置及增龄性变化的研究较少见。  根管形态与临床治疗难度密切相关,熟悉根管形态是临床根管治疗操作的必要前提。近年来,锥形束CT(Cone-Bean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技术在口腔临床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它是一种具备无创性、精确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不但在各层面、多方位能反映真实具体的根管情况且测量精细、方便。本研究通过利用CBCT的成像技术对各个年龄段患者的下颌侧切牙进行观察测量分析,探讨其根管形态、开髓位置及增龄性变化的特点,为不同年龄患者根管治疗提供理论和影像学依据。  方法:  筛选2011年3月至2017年1月广州华侨医院口腔医疗中心因治疗需要拍摄的CBCT患者115例,共187颗下颌侧切牙的CBCT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分为5组:A.11~20岁;B.21~30岁;C.31~40岁;D.41~50岁;E.>50岁,分析其根管类型、双根管发生率、颈1/3直线通路位置、根管弯曲以及与年龄的关系,并对5组下颌侧切牙进行卡方检验,同时采用有序分组资料的线性趋势检验分析其增龄性变化,运用t检验分析根管弯曲情况。  结果:  1.下颌侧切牙在不同年龄组的根管类型分布具有差异性(P<0.05),其中根管类型Ⅰ型(50.80%)最多见,其次为Ⅲ型(36.36%)、Ⅴ型(5.88%)。单根管发生率占50.80%,双根管发生率占48.13%。随着增龄性变化,Ⅰ型根管发生率在11~40岁年龄段逐渐增加,41~50岁出现减少,50岁后再次增加,Ⅲ型根管发生率在11~30岁年龄段直线上升,30岁后趋于减少,Ⅴ型根管无明显变化。  2.颈1/3直线通路位置主要位于牙冠唇侧和切缘,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40.64%、57.75%,5个年龄组线性回归分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偏向切缘,位于唇侧概率先上升后下降,切缘则先下降后上升。  3.单根管(Ⅰ型)中根管弯曲率为73.68%,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概率分别为35.79%、33.68%和4.21%。根管弯曲度与年龄分布无显著相关性(P>0.5)。  结论:  1.下颌侧切牙根管在不同年龄段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双根管率高达48.13%;73.68%的单根管存在弯曲且多数为轻中度弯曲,唇舌向弯曲程度较大。  2.颈1/3直线通路位置绝大部分位于唇部及切缘,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由唇侧偏向切缘。  总之下颌侧切牙根管形态较复杂,增龄性变化与根管形态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根管的唇舌向弯曲及颈1/3直线通路位置提示开髓位置位于唇侧或切缘,对根管治疗的操作更加有利,也有助于尽量减少侧穿的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髁突软骨体外器官培养模型,观察体外器官培养的髁突软骨在受到一定时间的静压力作用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变化;在软骨器官水平上观察静压力对髁突软骨细
Hi-Dense银粉玻璃离子是在玻璃离子水门汀基础上,添加20%的球形银颗粒,经特殊处理后开发出的新型高强度玻璃离子充填材料。以往对该材料的研究多集中在机械性能和恒牙应用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