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痛觉研究日益受到心理学工作者的关注。社会痛觉表达了因人际疏离而产生的痛苦体验,这使得人们不愿意进行自我觉察,从而逐渐造成自我调节能力的削弱,最后减少了亲社会行为。尴尬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痛觉。研究发现,意识到他人处在尴尬情境时,自身产生与他人的尴尬类似的情感体验叫共情性尴尬,它是一种替代性尴尬。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替代性尴尬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共情性尴尬的发生机制却一直没有定论。研究表明,观点采择能有效预测共情性尴尬,尴尬感受性也是影响人们共情性尴尬水平的重要因素。从共情研究中可以推论,共情反应也可能是影响共情性尴尬的因素。同时,研究者对尴尬的发生原理有着不同的理论模型。自尊模型、违背他人期望模型、戏剧模型和非意愿暴露模型等不同尴尬情境类型下,共情性尴尬的发生机制是否一致也尚未得到检验。因此,深入探讨共情性尴尬的发生机制对丰富社会痛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人们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亲社会行为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浙江省某高校158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根据前人提出的尴尬理论模型与相关研究,操作化了自尊模型、违背他人期望模型、戏剧模型和非意愿暴露模型等四种典型尴尬情境。自尊模型认为,当自我尊重被他人给予负面评价时就会产生尴尬感。戏剧模型认为一个人无法扮演好社会赋予的角色而出现社会关系紊乱时即会产生尴尬。违背他人期望模型认为人们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会有所顾虑,即自己的表现可能会违背在场的其他人的期望,当想到他人可能会期望自己受称赞后有一定的反应,而自己又不确定他人是如何期望的时候,尴尬就产生了。非意愿暴露模型认为个体不情愿地被暴露在公开情境时就会产生尴尬情绪。研究在操作化各种模型后,进一步通过操纵被试观点采择,测量了观点采择对共情性尴尬的预测作用。同时深入探究了共情反应和尴尬感受性在观点采择对共情性尴尬影响中的不同作用。所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观点采择变量操作有效,同时对共情性尴尬有显著的预测作用。(2)共情性尴尬的发生机制中,观点采择、共情反应、尴尬感受性与共情性尴尬之间的关系符合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共情反应在观点采择对共情性尴尬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尴尬感受性在观点采择对共情性尴尬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3)不同理论模型对应的尴尬情境下,共情性尴尬的发生过程基本一致。自尊模型和违背他人期望模型下,共情反应在观点采择对共情性尴尬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戏剧模型和非意愿暴露模型下,共情反应在观点采择对共情性尴尬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的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在于:(1)在国内首次综合了多种因素情况下对共情性尴尬的实证研究,补充、丰富了国内共情与尴尬领域的研究;(2)丰富了国内社会痛觉领域的研究,对社会痛觉的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3)架构了理论与现实相联系的桥梁,对唤起人们对社会痛觉的关注以及形成良好社会交往模式、增强亲社会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