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过于集中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的出现源于对50年代和60年代课程发展趋势的反思。我国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除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外,还处于起步阶段。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国家课程计划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大部分组成。)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既符合中国的现状,又顺应了世界的潮流。 校本课程具体地说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国家课程主要是为培养特定年龄段的学生的共同素质而设计的,无法照顾到具体学校具体学生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上需要校本课程来弥补。开发校本课程能促进各种层次、各种特长、各个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发展,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更好地完成新的课程标准所设定澎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1’111泣S!S的课程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必将使得教师经历一次角色转换的过程。他们将要从多年来国家课程的一贯实施者,转换成国家课程的实施者以及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本文拟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的研究,在这个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探索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重点是课程目标如何确定、课程如何组织、实施和评价等问题。总结在当前形势下,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期对不断进行的课程改革工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