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主要表现为踝关节持续存在的疼痛肿胀,“打软腿”及自觉的踝关节功能下降,同时会存在踝关节本体感觉和周围肌肉神经肌肉控制能力的减弱,继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姿势稳定性。肌内效贴(Kinesio Taping,KT),由于其无创方便,不限制关节活动,在CAI患者的运动防护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目前针对KT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本体感觉和姿势稳定性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且缺少一致结论。本研究旨在探讨肌内效贴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姿势稳定性的即刻影响,以期为CAI康复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招募35名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男性受试者,对每位受试者随机进行四次踝关节贴扎干预,即肌内效贴,运动白贴(Athletic Taping,AT),假贴(Sham Taping,ST)及不贴(No Taping,NT)方式下进行测试。贴扎后即刻采集受试者踝关节在不同干预方式下的被动运动感觉阈值。使用Y平衡测试测试受试者在前,后内,后外向所能到达的最远距离。使用电脑控制动态姿势描记仪进行姿势稳定性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包括:感觉统合测试,单腿站立测试,稳定极限测试,运动控制测试和自适应测试。此外,本研究还采集了受试者对不同踝关节贴扎方式的自觉稳定度和舒适度的视觉模拟评分。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重复性方差测量用于判断4种踝干预方式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Bonferroni用于事后分析。统计学差异水平定为P<0.05。研究结果:1、运动觉:不同踝关节贴扎条件下踝关节跖屈,背屈,内翻方向的被动运动感觉阈值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外翻方向上,不同踝干预方式下的被动运动感觉阈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3),但事后多重比较未发现显著性差异。2、Y平衡测试:不同踝干预方式下在向前方向的最远距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8),但事后多重比较并未发现显著性差异。在后内向和后外向方面,不同踝干预方式下的最远距离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电脑控制动态姿势控制测试:在感觉统合测试和单腿站立测试中,不同踝关节干预方式的所有指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稳定极限测试中,不同干预方式间8个不同方向的反应时间,运动速度,端点行程,运动控制得分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向右方向的最大偏移中,不同干预方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4),事后分析表明,假贴的最大偏移要显著大于白贴(P=0.022),而在其他方向上,不同干预方式间的最大偏移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运动控制测试中,在支持面向前小幅度滑动时,不同贴扎方式下测得的振幅尺度分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事后分析表明,肌内效贴的振幅尺度分数要显著低于不贴(P<0.001);而在支持面向后大幅度滑动时,不同贴扎方式下的振幅尺度分数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5),事后分析表明,肌内效贴的振幅尺度分数要显著低于假贴(P=0.035)。而在支持面其他滑动方向和幅度上,不同踝干预方式下的振幅尺度分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自适应测试中,当支持面沿脚趾向上方向转动时,不同踝干预方式下的摆动能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4),事后分析表明,白贴的摆动能量要显著低于假贴(P=0.028),而在支持面沿脚趾向下方向转动时,不同踝干预方式下的摆动能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视觉模拟评分:在自觉稳定度得分方面,不同踝干预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事后分析表明,KT的自觉稳定度评分要显著高于ST(P<0.001)和NT(P<0.001),AT的自觉稳定度要显著高于ST(P=0.001)和NT(P<0.001)。在自觉舒适度方面,不同踝干预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事后分析发现,KT的自觉舒适度得分要显著高于AT(P=0.001)和NT(P=0.031);ST的自觉舒适度得分要显著高于AT(P=0.007).研究结论:肌内效贴扎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踝关节的运动觉,感觉统合和自主动态姿势控制能力无显著即刻改善作用,然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肌内效贴和运动白贴可以提供有效的支撑来应对支持面突然的扰动,这可能为肌内贴贴扎在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实际应用防护提供一定的指导。此外,由于具有较好的自觉稳定度和舒适度,肌内效贴可能具有一定的心理安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