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立足临床实践,选取气血亏虚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对比通督健脑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为今后推广运用通督健脑手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中医诊断为气血亏虚型眩晕,西医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门诊患者68例,随机分为通督健脑组,传统手法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疗程开始治疗前当日进行DARS眩晕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评分,并行TCD检测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后在基础治疗及改变生活方式态度基础上,通督健脑组予以通督健脑法治疗,传统推拿组予以传统推拿治疗,两个疗程结束后当日再行上述检测,并进行眩晕评分与症状积分评分。观察记录各指标变化,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结束两疗程治疗通督健脑组总有效率为90.63%,传统推拿组总有效率为81.8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显效率分别为75.00%、48.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DARS眩晕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督健脑组治疗后眩晕评分改善情况优于传统推拿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较前均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通督健脑组症状总积分较传统推拿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通督健脑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推拿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督健脑手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眩晕及其伴随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能加快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是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的一种确切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