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刺在治疗胃肠道疾病方面的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大量临床资料证实,针刺在促进胃肠道蠕动、提高胃动力、调整胃肠道功能方面尤其独特作用。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会因手术相关操作而降低。手术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已成为腹部手术后患者康复的主要方面。胃动力调节因素主要包括:神经性调节、体液因素的调节。体液调节主要为胃肠激素的调节,胃肠激素是胃肠调控的重要因素。其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其一为通过血液循环以内分泌形式作用于胃肠平滑肌细胞受体;其二为经胃肠肽神经释放的递质,对胃肠运动起调节作用。本课题通过观察针刺足三针对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以探讨此疗法对胃肠动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空白组三组。模型组:实施肠肠吻合术。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开腹,寻找到大鼠盲肠下2cm处结肠,切断后行原位缝合(一层缝合法),用连续缝合法缝合腹膜及肌层,再用间断缝合法缝合大鼠皮肤。术后不予针刺处理。针刺组:实施肠肠吻合术,术后给予针刺处理。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小肠推进比测量:灌墨1ml/只大鼠,30min后处死,用米尺测量小肠全长(幽门至回盲部)以及标记物在小肠从幽门向前推进的距离。计算标记物推进的距离占小肠全长的百分比。从幽门至炭末前沿的长度作为炭末在肠内推进的距离/小肠全长。胃动素测定:取材前动物禁食24h,腹腔注射6%水合氯醛(0.5mol/100g体重)麻醉后开腹,取胃窦及长约1CM的上段空肠,约100mg.放入1ml 100℃的生理盐水中煮沸3 min,加1mol/L冰醋酸0.5 mL于匀浆器中制成匀浆,置4℃1 h,再用1mol/L的NaOH 0.5 mL中和4℃离心3000 r/min 30min.按采用放射免疫法按试剂盒上的步骤进行测定。结果模型组大鼠小肠推进率较空白组显著下降(P<0.05),针刺组小肠推进率较模型组有所提高(P<0.05)。模型组大鼠组织胃动素较空白组显著下降(P<0.05),针刺组组织胃动素较模型组有所提高(P<0.05)。三组大鼠血清胃泌素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足三针可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其对胃肠动力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局部组织中的胃动素水平实现的,而与血清胃泌素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