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眼轴长度在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中是否能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比较不同的眼内填充物的术后效果;探究初次手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和最终裂孔闭合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的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资料51例53眼(屈光度>6D和眼轴长度≥26mm),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眼别、屈光度、眼轴长度、晶体手术情况、眼内填充物、术中是否撕除内界膜,术后取出硅油的时间、术后的最终视力、术后是否再次发生视网膜脱离,术后裂孔是否闭合等数据。根据眼轴长度按照28mm、29mm、30mm为标准分别划分为两组,即>28mm组和≤28mm组、>29mm组和≤29mm组与>30mm组和≤30mm组;按照填充物分为硅油组和C3F8组;按照初次手术后是否发生视网膜脱离分为脱离组和未脱离组。根据初次手术后是否再次发生网脱分为网膜平复组与再次网脱组。分别对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1例患者中男性11例(21.6%),女性40例(78.4%);年龄33~78岁,平均60.45±8.35岁;右眼28只(52.8%),左眼25只(47.2%)。患者的平均屈光度为-11.43±4.22D,平均眼轴长度为29.19±1.58mm,平均取油时间为8.06±3.03个月。初次手术的网膜复位率为77.4%(41/53),最终的裂孔闭合率为22.6%(12/53)。本组患者术前平均视力为2.12±0.46,术后平均视力为1.70±0.57,P=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闭合患者的眼轴长度与裂孔直径进行相关分析,P=0.2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mm组和≤28mm组、>29mm组和≤29mm组、>30mm组和≤30mm组、硅油组和C3F8组分别在年龄、性别、眼别、术前视力、术后视力、眼轴长度、晶体手术、内界膜撕除、术后网膜复位及裂孔闭合上均无差异,P均大于0.05。再次网脱组与网膜平复组在年龄、性别、眼别、术前视力、眼轴长度、填充物、晶体手术、内界膜撕除上均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在术后视力、裂孔闭合上,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暂未发现导致初次手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结论1、眼轴长度与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术后网膜再次脱离及裂孔闭合无直接关系。2、裂孔未闭合是导致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直接原因。3、眼轴长度与裂孔直径无相关性。4、年龄、性别、眼别、眼轴长度、填充物、晶体手术、内界膜撕除不是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伴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