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外在表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是了解民族文化发展的窗口。壮族霜降节成为广西壮族地区特色的传统节日,是自然和历史的选择以及壮族文化传承的需要,是一个壮汉民族文化思想交融的成果。古代,汉人南迁,给岭南地区带来霜降节文化。随着壮汉民族在农业生产和思想交融地深入,霜降节在壮族地区生根发芽,与当地文化碰撞、融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壮族稻作文化特色的节日。随着各国政府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壮族霜降节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社会各界都为壮族霜降节的保护和传承作出相应的贡献。但是,由于我国“非遗”保护在理论研究和法治建设方面开始较晚,对壮族霜降节保护与传承仍存在较大的问题,如保护主体和理念存在误区,导致破坏性开发;保护工作机制不完善;传承人出现断层或缺失等。目前学术界对壮族霜降节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文化内涵、保护与传承发展研究,但是关于壮族霜降节传统文化传承特点和当代价值传承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对壮族霜降节本土化和非遗化特征研究,进一步阐述说明对其蕴含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寻找出路,从而为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研究个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天等壮族霜降节相关文献的研究和田野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天等壮族霜降节“非遗”前和“非遗”后两个阶段的保护与传承特点的归纳,对日后天等壮族霜降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双创”转化和发展的建议。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要地概述本研究的选题依据、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国内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介绍天等壮族霜降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认为天等壮族霜降节发展成为壮族独特节日是自然和历史选择的结果。第二章探讨天等壮族霜降节的本土化问题。梳理壮族霜降节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前的发展脉络,通过比较分析法,比较多地壮族霜降节文化表现形式,分析天等壮族霜降节本土化的特征。第三章探讨天等壮族霜降节的非遗化问题。梳理壮族霜降节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的发展脉络,总结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化的特征。第四章探讨天等壮族霜降节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问题。在新时代和壮族霜降节文化内驱力的双重要求下,探究天等壮族霜降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代价值、意义和路径。结语部分提出,壮族霜降节能够成为壮族独特的传统节日,主要是壮族人民对壮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生生不息。壮族霜降节传统文化和当代价值的传承要在确保其文化基因得到传承的情况下,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才能使壮族文化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激流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