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球囊封堵再灌注法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模型的研究背景:理想的可重复的大动物模型是支持心血管领域中研究的基础。猪由于其冠脉的解剖、直径和分布与人类相似,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心脏介入导管技术球囊封堵法较传统的开胸冠脉结扎具有麻醉时间短、动物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冠脉内封堵再通模拟临床情况的优势,减少手术操作对交感系统的额外激活,并可避免结扎伴随冠脉走形的心脏交感神经导致的心脏去神经化,是适用于大动物心梗模型构建的方法。目的:采用介入导管技术球囊封堵前降支方法,建立猪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的动物模型。方法:12只中华小型猪(体重30±5kg)以球囊封堵前降支1.5小时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于基线状态、建模后1.5小时、术后8周监测血流动力学改变,并行心脏超声对心室重塑现象进行形态学及功能学评定。监测血脑钠肽(BNP)水平。8周后处死动物,行HE染色、马宋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坏死、肥大以及细胞外基质重塑情况。结果:4只动物在建模过程中死亡。8只动物活到实验终点。球囊封堵后,实验动物平均动脉压(131.3±28.54 vs.101.6±16.09,p=0.028)、左室收缩压(155.0±35.6 vs.129.63±21.70,p=0.043)、心排量(3.02±1.30 vs.2.14±0.85 L/min.m2, p=0.014).左室射血分数(73.65±8.55 vs.62.28±10.69,p=0.019)以及缩短分数(38.39±4.63 vs.32.88±5.46,p=0.045)显著降低,提示急性心肌缺血后实验动物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术后8周实验猪左室舒张末面积(9.24±2.58 vs.12.66±3.06,p=0.025)增大,心尖室壁厚度(1.25±0.20 vs.0.87±0.23,p=0.024)降低,提示心脏扩大,梗死区变薄。左室射血分数(73.65±8.55 vs.52.35±13.95,p=0.002),缩短分数(38.39±4.63 vs.32.90±8.82,p=0.037)降低,血浆BNP水平显著上升(119.48±66.17 vs.266.73±168.89,p=0.038),提示左室收缩功能降低。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心脏梗死区伸展、变薄和左室的整体扩展,非梗死区胶原纤维显著增多,符合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表现。结论:球囊封堵前降支的方法成功建立了小型猪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通过形态学、病理组织学以及血清学指标验证了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的发生、发展情况。第二部分经导管肾脏去交感神经支配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的影响背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脏和全身交感神经活性即刻升高并程持续性,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及其向心衰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支配术(RDN)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非外科手术方法,经股动脉途径将射频消融导管伸至肾动脉内,通过局部电频热能消除分布于肾动脉壁浆膜层浅表的肾脏交感神经纤维,从而显著降低肾脏以及全身交感神经活性。目的:对球囊封堵法建立的急性心肌梗死小型猪模型实施RDN,观察RDN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12只中华小型猪(体重30±5kg)以球囊封堵前降支1.5小时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再灌注2小时后行RDN,作为消融组。于基线状态、建模后1.5小时、RDN术后监测血流动力学改变,并行心脏超声对心室重塑现象进行形态学及功能学评定。监测血BNP水平。8周后处死动物,对肾动脉行HE染色、Mavot染色观察肾动脉和肾脏交感神经损伤情况。第一部分成功建模的小型猪作为对照组。结果:3只动物死于心梗建模过程中心室颤动,9只动物活到实验终点。8周后冠脉造影示血流通畅。施行RDN后,部分实验动物出现一过性肾动脉痉挛,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缓解,未出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血肿和肾动脉夹层等急性并发症。8周后复查肾动脉造影,1只动物出现单侧肾脏动脉狭窄引发单侧肾脏萎缩,其余8只实验动物示肾动脉通畅。对照组和消融组在基线和心梗建模后心脏彩超指标无显著区别。8周后,两组均发生了显著的左室重塑现象。消融组左室舒张末面积增加了37.6%(p=0.025),左室收缩末面积增大了84.7%(p<0.001),心尖室壁厚度变薄了26.3%(p=0.030),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了15.9%(p=0.017),心脏彩超各指标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提示RDN并未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左室重构情况。消融及对照组心梗建模8周后血浆BNP与基线相比,均显著上升(119.48±66.17 vs.266.73±168.89,p=0.038)和(141.53±97.44 vs.282.21±152.17,p=0.049),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别。肾脏动脉Movat染色可见肾动脉壁中层局部坏死,蛋白多糖替代原有胶原蛋白,HE染色示交感神经不同程度坏死。结论:本研究证实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期进行RDN并不会对血流动力学产生恶化影响,但未证实RDN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现象。通过病理组织学水平观察可证实通过现有器械和操作实施RDN可成功导致肾脏交感神经不同程度的消除。RDN导致的交感神经损伤处于坏死不同阶段,提示肾脏交感神经的损伤和修复可能是动态变化发展的。第三部分经导管肾脏去交感神经支配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影响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发生后,全身性、局部性神经体液调节发生一系列的改变,其中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SNS)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过度激活在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及其向心衰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RDN对AMI后全身和肾脏局部SNS、RAAS活性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RDN对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循环、肾脏和心脏SNS及RAAS活性的影响。方法:前两部分实验动物分别作为对照组和消融组。于基线状态和8周后静脉取血,于对照组动物基线状态、心梗后,消融组动物基线状态、心梗后、消融后肾静脉取血,术后8周处死动物,心脏梗死区和非梗死区、肾脏皮质取部分组织,分别测血和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 E)浓度,及血浆肾素活性(renin activity, PRA)、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 AII)、醛固酮(aldosterone,Adl)浓度。结果:消融组和对照组在基线状态外周血、肾静脉血及肾脏皮质NE、E、PRA、AII、 Ald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8周后消融组外周血醛固酮显著低于对照组(0.08±0.03vs.0.19±0.5,p=0.001);肾静脉血NE(0.38±0.11 vs.0.33±0.07, p=0.053)、 All (181.99±140.29 vs.45.81±17.74, p=0.102)均较基线出现下降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RA(2.05±1.73vs.0.19±0.21, p=0.037)、 E(0.07±0.01 vs.0.05± 0.01, p=0.048)显著降低;心梗后肾静脉血RPA、AII升高,且在消融后降低。消融组和对照组小型猪8周后梗死区及非梗死区PRA±AII±Adl组间均无显著差异,肾脏皮质NE、E、PRA、AII、Ald浓度亦无显著差异。结论:肾静脉血生化指标在对RDN的反应上较外周血更为敏感。肾静脉血RAAS活性可能是作为判断即刻RDN成功的敏感指标。临床上仍需要简便有效的判断消融成功与否的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