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保护区是为保护我国珍稀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物种而设立的区域,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保护区面临的开发压力越来越大。本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EF-NPP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根据EF-NPP模型计算的均衡因子均呈现农田>林地>草地>水域的规律,与EF-GAEZ模型规律一致。相较于EF-GAEZ模型,EF-NPP模型对产量因子的调整,增大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地、草地和水域的产量因子,降低了农田的产量因子。EF-NPP在生态足迹时间变化趋势研究方面,比EF-GAEZ更为合理。 (2)利用相关分析法,以传统EF-GAEZ模型得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作为解释变量,以EF-NPP模型方法计算得到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拟合,结果表明:两种模型计算得到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结果显著相关。通过对两种模型的一致性分析得到:两种模型的一致性在68%以上,EF-NPP的计算结果可信。 (3)201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均生态足迹为3.56公顷,开发建设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占将近一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居民对农田和开发建设用地的需求很大;人均生态承载力为3758.94公顷,83.73%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口对资源的利用和需求,总体上在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人均生态盈亏差异明显。 (4)2000-201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增加了85.86%;人均生态承载力略有增加,增加了1.79%;无论是2000年还是201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均生态承载力容量远远大于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总体处于绝对盈余水平,但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人均生态足迹的上升速度。 (5)采用“红绿灯”方法分析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表明:2000-2010年,全国有5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绿灯状态,占15.99%,表现为生态盈余增加趋势或者生态赤字变化为生态盈余;144个处于黄灯状态,占45.14%,表现为生态盈余减少或赤字下降;124个处于红灯状态,占38.87%,表现为生态盈余退化为生态赤字或生态赤字加剧。建议将处于红灯状态的保护区,列入优先关注级别,今后应该严格控制这些保护区人口增长和开发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