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焦点理论对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进行分析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焦点理论被引入汉语语法学界,成果主要集中在汉语本体研究。将焦点理论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从焦点角度对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进行分析,为汉语中介语研究拓宽了思路。我们先从“中山大学汉字偏误标注的汉语连续性中介语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留学生试卷、作业中搜集偏误语料,再逐条进行甄别筛选,找出焦点不准确或有误的句子进行分类整理,进而用焦点理论对这些焦点偏误句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的主体内容包括七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缘起、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价值。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介绍了留学生汉语偏误研究与焦点理论应用于汉语偏误研究的现状。第三部分:焦点理论及相关概念的界定。本部分对焦点理论的由来、汉语焦点概念的界定、汉语焦点的表现手段、汉语焦点的分类以及汉语焦点的数量问题进行阐述。第四部分:基于焦点理论的汉语一般句式偏误分析。本部分主要应用焦点理论对汉语一般句式的错序型偏误做了分析。首先介绍语序对汉语句子的意义,然后阐释自然焦点与谓语、状语、补语的关系,并分析因焦点问题而导致的谓语错序偏误、状语错序偏误和补语错序偏误。第五部分:基于焦点理论的几种汉语特殊句式偏误分析。本部分主要涉及“把”字句、“被”字句和“比”字句三种汉语特殊句式。从自然焦点角度分析了三种“把”字句偏误,即处置对象继续在谓语中充当宾语、非处置意义的句子用为“把”字句、具有处置义当用“把”字句却未用这三种情况;七种“被”字句偏误,即引介之施事倒置于宾语位置、“被NP”后移至谓语之后、谓语VP冗余为动词短语、隶属关系的定中受事主语被误拆、受事主语后置于宾语位置、补语成分前置占据状语位置、畏难而回避使用这七种情况;四种“比”字句偏误,即结论项中数量补语误做状语、结论项中程度副词误用、中补结构动词前误用程度副词、当用“比”字句而未用这四种情况。第六部分:基于焦点理论的汉语对话偏误分析。本部分首先介绍了“答非所问”及“答非所问”偏误。然后用焦点理论分析了特殊疑问句、正反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的“答非所问”偏误。最后举例分析了《对外汉语听力教程》(第二册)中的“答非所问”偏误。第七部分: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工作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