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铜锌锡硫(CZTS)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其组成元素储量丰富、价格低廉而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尽管CZTS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了12.6%,但当前的效率还远远落后于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其自身的最高理论转换效率(32%)。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CZTS纯相形成的相窗口较窄,CZTS作为一种四元半导体材料,其组成元素众多,反应过程极其复杂,反应路径难以控制,在反应过程中极易生成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铜锌锡硫(CZTS)薄膜太阳能电池由于其组成元素储量丰富、价格低廉而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尽管CZTS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了12.6%,但当前的效率还远远落后于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其自身的最高理论转换效率(32%)。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CZTS纯相形成的相窗口较窄,CZTS作为一种四元半导体材料,其组成元素众多,反应过程极其复杂,反应路径难以控制,在反应过程中极易生成杂相。众多的研究表明,三元Cu2Sn(S,Se)3(CTS)中间相在高质量CZTS吸收层材料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掌握和控制CTS的生成过程、熟悉其基础光电特性对于发展高性能的CZTS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重要的意义。CTS作为一种三元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其本身包含多种晶系,如单斜、立方和四方等,其中单斜晶系本身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材料。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CT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实验室最高效率仅有5.2%,还远远落后于其高达30%的理论转换效率。事实上,作为一种三元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其反应过程和反应路径也较为复杂,在其反应过程中容易生成的Cu3SnS4、SnS和Cu4Sn7S16等反应中间相,这些中间相具有不同的生成速率和生成温度条件范围,使得对CTS最终生成的反应路径以及在生成过程中产生中间相的种类控制变得较为困难;另一方面CTS吸收层薄膜中产生的缺陷对于太阳能薄膜器件效率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其中Cu Sn深能级缺陷作为载流子复合中心严重限制了CTS中少数载流子的寿命,由于上述这些不利因素,造成了CTS太阳能电池存在严重的开路电压损耗(Voc-deficit)和较低的短路电流密度(Jsc)。现有理论计算发现在生成CTS的反应路径中SnS二元相的存在对生成高质量的CTS的生成起着关键作用,但在现有CTS三元相的制备中,SnS的生成和最终的反应路径是随机而难以控制的。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从优化和控制CTS的反应路径这一研究思路出发,通过磁控溅射法以Cu/SnS叠层预制层为基础,制备高质量CTS吸收层薄膜。首先对Cu/SnS预制层制备单斜晶系CTS吸收层的基础退火工艺进行探索,并详细地研究了退火温度和SnS用量对CTS薄膜结晶度和纯度的影响。随后通过光学和电学表征对单斜晶系CTS的生成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并得出控制其反应过程的规律。最后再通过空气退火工艺使得器件的深能级缺陷密度降低,减少了载流子复合中心从而提高了器件效率,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Cu/SnS(磁控溅射法)叠层预制层制备高质量CTS吸收层薄膜。首先在无硫和有硫退火氛围中分别对Cu/SnS预制层进行退火,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硫退火条件下制备的薄膜其表面晶粒较小且底部有较多空洞;而在有硫条件下制备的吸收层薄膜表面晶粒较大且平整致密。因此在硫氛围中退火处理对于高质量CTS的合成是有利的;随后又探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对薄膜的影响,当退火温度为540℃时,薄膜结晶度较为良好,光电转换效率为0.58%;为进一步提高器件效率,又对预制层中SnS厚度对薄膜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当SnS厚度为710 nm时,CTS吸收层薄膜的组分较为合理,其光电转换效率效率可有效提升至1.29%。2、对三元CTS吸收层材料合成路径的探索分析。为了明确Cu/SnS叠层预制层硫化过程中薄膜晶相及组分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使其能够严格按照Cu+SnS→Cu2SnS3的反应路径进行,在该部分的研究工作中利用快速退火炉对不同退火温度区间内制备的薄膜进行较为全面的光学表征,以此确定了Cu/SnS叠层预制层硫化过程中各阶段生成的薄膜晶相及组分变化,并探究了CTS(单斜晶系)薄膜的最佳合成路径。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在退火温度为540℃条件下,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1800 s),位于薄膜顶部的β-CTS相(立方晶型)完全转变为γ-CTS相(单斜晶型)。3、空气退火对CTS薄膜吸收层缺陷的影响。首先探究了沉积CdS缓冲层之后的吸收层薄膜在不同退火温度下其器件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在空气退火温度为260℃时器件效率从原来的1.29%提高至3.24%。通过XRD和Raman表征,结果发现:一方面,在空气中退火促进了缓冲层CdS的再结晶,从而提高了器件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对器件进行DLTS表征发现,260℃退火有助于Cd离子扩散到CTS吸收层,Cd离子的扩散对Cu Sn深能级缺陷起到了钝化作用,降低了器件的深能级缺陷浓度,减少了少数载流子的复合,从而提高了器件性能。
其他文献
由于当今世界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寻找绿色可再生能源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热电材料可利用固体中载流子和声子的输运实现热能与电能的直接相互转换,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可再生能源转换材料。热电器件具有无噪音、无污染、可靠性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汽车尾气废热、工业余热和太阳能发电以及制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热电器件较低的转换效率限制了热电技术只在航空航天和军事等领域使用。热电材
结温是影响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性能及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对于结构上具有密闭整体性的大功率IGBT器件,其内部由多个芯片构成,因而从外界难以获取内部芯片的结温分布特征,该特征可对器件剩余寿命进行有效评估,再加上器件内部物理场的强耦合作用,使得IGBT器件的结温准确测量极其困难。本文针对电网柔性直流换流站中因IGBT组件发热升温而导致的热失效问题,设计了基于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温度在线监测系统并进行封装
图像采集设备不仅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领域,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安防监控等领域的使用也为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清晰的图像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是当今社会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户外图像采集设备收集的图像的质量容易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天气晴朗时获取的图像清晰,但在恶劣天气下(如雾、霾、沙尘等),图像采集设备收集到的图像容易产生颜色偏灰白、对比度下降、细节信息丢失等质量下降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因其对光独特的响应特性受到科学家们的青睐,该效应在很多领域内都有潜在的发展前景,例如:光催化、改善传感器灵敏度、生物检测以及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等。最近,人们对半导体纳米晶的LSPR效应越发关注,因为贵金属(金,银等)的LSPR吸收一般在可见光区,而半导体纳米晶的LSPR吸收峰主要在近红外区,为等离子体在近红外区的光学应用指引了方向。尽管目前人们对半导体纳米晶LS
化石能源的消耗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因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能源革命,努力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氢能具有绿色无碳、能量密度高、热值高和可再生等特点,因而受到了科研人员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光催化技术因能利用太阳能产生氢能或有效降解环境污染物而备受关注,制备高效、稳定、经济的催化剂是光催化领域的一大挑战。钙钛矿氧化物因其丰富的元素组成和电子结构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其中,SrTiO3具有典型的钙钛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飞速发展,语义分割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语义分割技术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工业生产智能化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高竞争力提供了可能。然而,语义分割网络应用广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全监督语义分割网络在训练时需要手工标注与样本相对应的标签,带来了高昂的的人力与时间成本,严重制约了语义分割网络的发展与应用。因
泰伯效应也称周期结构自重现效应,有整数泰伯效应和分数泰伯效应,是一种近场衍射和干涉效应。泰伯效应在光学计算、光刻、光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原子介质因其可重构性、参数灵活可调等特性,在空间光场调控相关研究领域被大量研究。自加速光因其无衍射、自弯曲、自加速、自愈合等特性,激发了诸多领域科研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得到了广泛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自加速光场的自加速行为是指光场主瓣的传输动力学特征自加速,而整个波
随着水下科学探索的发展,水下摄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为稳定跟踪拍摄水下目标的影像,需要摄像装置能够在抗外部干扰的情况下同时可以随目标点的移动而调整拍摄角度。摄像稳定平台是一种能够搭载摄像装置在外部干扰下保持稳定并且能按照期望轨迹运动的装置,能够使摄像装置在其作用下完成空间三个自由度的运动,保证摄像装置能够随时调整拍摄角度以达到稳定拍摄运动目标的目的。绳驱动并联机器人是一种将绳索作为驱动单元,在
卟啉分子是由众多π电子组成且高度共轭的大分子杂环有机物。卟啉及其衍生物有良好的吸光性、平面性和电子传输性。卟啉自身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和变换腔体金属来调整分子性质,且由于具有共轭结构,热稳定性也很好,可用于制造性能优异的光电器件。可是,虽然卟啉在Q波段有很强的吸收,但在Q波段和Soret波段之间的吸收却很小。而这一波段的光是太阳光谱的主要部分,对该波段的光进行充分利用可以有效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选取光学
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空气质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愈发严重,其中PM2.5的影响尤其突出。所以如何加强对PM2.5进行精准监控和精确预测,从而及时做出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当前生活中的常见的传统监测方式多为单点固定方式,即采用某个点数据去代表大面积区域的整体PM2.5浓度值,但实际上,一个点的数据难以描述全区域内部的PM2.5浓度分布,而且所建立的模型在对PM2.5预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