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开发与绿色经济发展互动演化机理及协调优化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FSA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控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调整国土空间结构,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成为生态文明思想和高质量发展新理念指导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和重要路径。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动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成为当前深化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问题。如何更加深刻认识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内在作用规律,促进两者有效融合以应对新形势和新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研究,从耦合协调视角解析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并得到相关研究成果:(1)建立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耦合互馈关系,国土空间开发对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与绿色经济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强度的影响,以及市场、政府、产业、社会和空间因素等的协同干预构成二者耦合互馈演化机理。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交替演化推动了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互馈演化,据此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供给、绿色经济发展动力、二者耦合互馈三种演化模式。通过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模型能够映射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的强弱。(2)综合评价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分别构建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运用改进后的面板熵值法对中国2003-2019年283个城市的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运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特征、演化进程以及二者关联特征进行刻画和识别。研究期间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的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值分布与绿色经济发展格局较为拟合。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在四大区域存在显著差异,国土空间开发强度空间集聚性不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空间集聚性显著。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整体上呈现出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低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一级的变化特征。(3)实证研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实证检验二者之间的互动响应规律,总结归纳耦合协调发展模式。耦合协调度测度结果表明二者耦合协调程度越来越高,经历了由失调衰退期到磨合过渡期到耦合协调期的跨层次变化,呈现出由濒临失调向初级协调以及更高级别耦合协调的发展,且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相互影响关系与外部干预因素的影响效应。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明显的互为因果的互动影响关系。整体上,当前中国及其东部地区形成了国土空间开发子系统、绿色经济发展子系统向各自结构的调整、功能的完善和效益的优化,且绿色经济发展为主导动力的演化模式。中部地区形成了国土空间开发子系统、绿色经济发展子系统向各自结构的调整、功能的完善和效益的优化,且国土空间开发供给为主导动力的演化模式。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发展,其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处于国土空间开发供给主导模式和绿色经济发展动力主导模式的过渡时期的二者耦合互馈演化模式,而东北地区更多的是国土空间开发子系统、绿色经济发展子系统向各自结构的调整、功能的完善和效益的优化的结果。同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进程中也存在自身演化的空间集聚与溢出模式。(4)基于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存在的问题与演化模式提出具体优化路径。认清中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整体不高、提升缓慢事实,重视二者耦合协调度在不同区域间的显著差异。为实现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良性互动,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优化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二者耦合协调互动三条具体路径,分类、分区施策,因地制宜确定全国以及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优化路径的基础上,区域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应以局部层面的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带等为主要平台,加强各区域间的合作,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综上所述,本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进一步深入:(1)研究视角上,在现有从国土空间开发对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或者绿色经济发展对国土空间开发强度的单向影响效应探讨两者之间的互动因果关系和非线性关系的基础上,从耦合协调的视角考察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双向作用关系。(2)研究内容上,揭示并检验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内在互动机理、外部协同干预机制及其互动演化模式。(3)研究应用上,提出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协同优化策略体系,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站在一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可能引致的宏观政策制定目标偏差,为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促进国土空间开发与绿色经济发展系统朝着更为有序的方向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根据“中心法则”理论,很多生物学性状都与基因有关。然而,生命体内的基因通常不单独执行功能,而是通过与其他基因相互作用构成基因网络,协同地完成特定的生物功能。例如,细胞内的基因共表达网络和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网络在生命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基因网络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生物环境或条件变化而变化。因此,构建基因网络并推断它们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模式有助于揭示相关生物学机制。基因网络很难通过实验
学位
我国经济发展已迈入崭新的时代,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效提升我国各地区城市群的创新能力,不仅是保证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并持续增长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保障。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创新能力开展研究,不仅可以清晰地了解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创新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对于进一步完善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空间格局并促进区域高
学位
强磁场中的强相互作用物质的性质是近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强磁场的存在使QCD具有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譬如(反)磁催化效应以及赝临界温度的降低。为了研究QCD相结构及其手征性质,我们用高度改进的交错费米子作用量在323 × 96的格子上模拟零温(2+1)味QCD,在空间方向长度为Nσ=32、时间方向长度为Nτ=6,8,10,12,14,16,24的格子上模拟了温度在17至281 MeV的(2+1)味QC
学位
研究核子和原子核的各种基本性质是核物理学最重要的科学目标之一。迄今为止,已经建立了SLAC、EMC、HERA等一系列的实验设施来探索核子和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的质量和自旋的起源等。近代物理研究认为,核子是由夸克等微观粒子组成的。夸克之间通过强力作用组合在一起形成质子和中子,而这种强作用力是通过胶子来传递。为了理解和描述夸克和胶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机制:量子色动力学(Quantum Chrom
学位
高能重离子碰撞过程中,大量的能量沉积在碰撞的中心区域,产生极端高温高密的环境,从而使得禁闭在强子中的夸克和胶子发生溶解,进而形成了一种介于流体和粒子之间、近似局部平衡强相互作用的新物质形态,即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由于QGP产生之后迅速冷却,存在的时间只有约10 fm/c,在当前实验条件下无法直接捕捉和研究,研究者们发展了一系列探针间接研究QGP性质,其中一个重要的硬探针就是“喷注淬火”效应
学位
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和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高能重离子碰撞实验的目标是产生和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这种热密核物质。夸克胶子等离子的形成有两大重要实验证据:低横动量区间末态软强子的集体流行为和高横动量区间末态强子的产额压低效应(喷注淬火现象)。重味夸克主要产生于核-核碰撞初期的硬散射过程,能够探测QGP整个演化阶段的信息,是诊断高温高密QGP介质性质的重要硬探针之一。在本篇论
学位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而言,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保持中国大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发展路线的重要指针,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高质量党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党建取得了巨大的成
学位
大型高能物理实验探测器是研究宇宙起源、物质最基本构成和相互作用的重要科学装置。处理和传输这些大型科学装置记录的海量数据对现有的数据通信系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近代高能物理实验一般采用高速光纤链路将采集到的数据送至后端控制室进行进一步地分析。探测器内极高的空间密度和恶劣的辐射环境使得商用设备无法直接使用,实验物理学家必须自定制光传输专用集成电路(ASICs)芯片和光模块来满足系统需求。目前,领域内光发
学位
寻找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是当前高能物理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精确测量底强子弱衰变的性质提供了间接探索新物理的一个重要途径。LHCb实验在多个b→sl+l-味改变中性流过程的衰变率、角度分布和轻子味普适性等方面发现了与标准模型预言一定程度的差别,同时B介子工厂在b→cl-(?)l味改变带电流过程的轻子普适性检验中也曾观察到偏离标准模型预言的迹象。这些与轻子有关的异常结果可能预示着新的物理学原理
学位
组成这个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是什么?这些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有怎么样的特性?这是人类在几千年来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早在公元前6世纪~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流西普斯、德谟克里特斯和伊比鸠鲁等人建立了“原子论”,就提出物质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猜测。但直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磁偏转与质荷比的研究,人类才第一次发现基本粒子——电子。在之后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