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入海泥沙约30%向南输移影响杭州湾和浙闽沿海,并形成巨大的浙闽泥质条带,这种输移主要通过枯季的再悬浮作用实现。另外长江口外存在多级锋面,对长江泥沙的扩散输移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利用春季在长江口外进行的水文泥沙调查,确定盐度锋的分布,揭示锋面不规则高速流现象,分析其产生机制,计算锋面泥沙输移通量,探讨不规则高速流对长江泥沙向南输移的意义。 本论文主要依据2004年5月在长江口外进行的水文泥沙调查。调查区域位于121°57.5′E~122°30′E,30°50′N-31°42′N共9个站位,分三条船同步观测,每个站位连续观测13-25小时。利用ADP、直读式海流计观测流速流向,利用OBS观测温度、盐度、浊度,同时采集水样,带回实验室分析含沙量和悬沙粒径。 根据温度、盐度和含沙量的分布,把调查区域分为3个区:Ⅰ)高度混合区位于南支口门外,10m等深线以内(S3、M3、S2和M2),高温,低盐,高含沙量,且混合较均匀。Ⅱ)表层冲淡水、下层高盐水区位于南支口外,20m等深线附近(S1和M1),低温,高盐,含沙量较低,水深约4m处出现盐跃层和温跃层,垂向盐度梯度最大达2.9/m。Ⅲ)苏北沿岸流水主导区位于启东一线的区域(N2和N3),低温,高盐,含沙量较低。另外从Ⅰ区的S2、M2到Ⅱ区S1、M1之间的表层盐度梯度达0.4/km~0.6/km。因此可以确定,S1和M1两站位于盐度锋区。 调查显示,Ⅱ区(S1和M1)在高高潮涨潮初期都出现了不规则的高流速现象,流速分别达到了160cm/s,200cm/s,高流速主要发生在表层6m水深以上;这种不规则流和涨急相继发生,使高流速流持续时间长达约7小时。据S1站观测资料,发现涨潮初期高流速时段,该站表层5m水深以上由低盐高温冲淡水主导,而底层由29‰的高盐水控制。我们推测这种不规则的高流速是锋面过程所致。 调查期间还发现,M2在低低潮落急时流速高达220cm/s,流向东南;S2在两个潮周期内的涨落急流速均高,尤其落急流速(168cm/s和150cm/s)明显高于涨急(136cm/s和110cm/s),推测为径流或沿岸流和落潮流的叠加所致。 对各站13~25小时泥沙输移通量的计算显示,本区S2站净输沙量最大,达0.37kg/m~2/s,方向东南;其次为S3,向西北净输沙0.28kg/m~2/s。其次,在高流速的作用下,S2、M2、S1三站的瞬时输沙量都表现出东南向异常高值,分别达到2.28kg/m~2/s,1.36kg/m~2/s,1.06kg/m~2/s。第三,盐度锋区的S1站25小时的净输沙量值较低,为0.17kg/m~2/s,方向东南,但高高潮涨潮初期瞬时输沙量最大达1.06kg/m~2/s。上述结果反映了高流速潮流对本区海底泥沙强烈的再悬浮以及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