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分型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初步分析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ggw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Internal cartiod artery–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ICA-PcoA)动脉瘤是颅内第二常见的动脉瘤,其发生率仅次于前交通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 30~50%。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fetal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fPCA)作为Willis环的主要解剖变异类型之一,既往研究已证实该解剖变异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形成存在一定相关性。本研究目的在于初步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不同形态学差异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同时,本实验以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单一解剖变异类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周围血管形态学参数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为颈内-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提供一定帮助。  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统计并分析 2009年04 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我院经CTA诊断的且伴发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解剖变异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共计 271 例。同时,随机抽选同期CTA发现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变异的非颅内动脉瘤患者229例。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住院病历资料,选取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吸烟史、卒中史作为临床因素分析变量。根据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近段血管形态走行,将其血管形态分为“鞍外型”、“绕鞍型”和“跨鞍型”三型。同时,测量两组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周围血管形态学参数,诸如颈内动脉 C6 段(DicaC6)、C7段(DicaC7)、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起始部(Dfpca)管径以及颈内动脉交通段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起始部血管夹度(Aica-pcom)。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后均采用t检验,P<0.05 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ICA-PCoA动脉瘤伴发患侧fPCA以女性更为常见,其男女比例为1: 4.7。两组患者之间性别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00<0.01 ), OR 值为 7.23 (95%CI:4.79~10.90)。两组之间年龄、高血压史及卒中史均无统计学差异(P=0.498、P=0.251、 P=0.395,均>0.05)。ICA-PCoA 动脉瘤组中年龄为30~87岁,平均年龄为(63.28±12.05)岁,97.4%的患者大于40岁,其中以61~70 岁所占比例最高。然而,两组间吸烟史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7<0.05),且对照组吸烟史更高。当单独比较两组间男性患者吸烟史时发现,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6<0.05)。OR 值为 2.52(95%CI:1.27~5.01)。  2. “跨鞍型”、“鞍外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在两组病例中所占比例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P=0.002,均<0.01)。其中,动脉瘤组中“跨鞍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所占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而“鞍外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所占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  3. 两组间DicaC6、DicaC7 及 Dfpca在ICA-PcoA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0、P=0.002,均<0.01)。动脉瘤组中 Aica-pcom 明显小于正常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0.01)。通过 ROC 曲线分析得出 Aica-pcom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为0.922(95%CI:0.900~0.944),最佳诊断界值为 151.0°,此时灵敏度 0.86,特异度 0.84。  结论:  ICA-PcoA 动脉瘤伴发患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解剖变异以女性更为多见。且“跨鞍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更易形成 ICA-PCoA 动脉瘤。Aica-pcom 大小与ICA-PCoA动脉瘤的形成亦存在相关性,最佳诊断阈值为151.0°,当Aica-pcom角度大于诊断阈值时,ICA-PCoA动脉瘤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改良胰岛分离的灌注、消化、梯度离心等关键步骤,建立稳定的胰岛分离纯化方案,同时探讨适合胰岛种植的部位,建立稳定的胰岛移植模型,为胰岛移植相关研究奠定基础。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