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问题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规模的不断加大,城乡、区域之间的流动也随之加快,各大城市涌现出大量的来自外地的务工人员。由于户籍的限制,随迁子女必须返回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而无法在当地就考,这严重困扰着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离开自己学习和生活了多年的城市,突然换个环境去读高中、参加高考,由于教材、教学内容和学习进度的不一样,自己与父母又天各一方,这严重影响了随迁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为了促进教育公平,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一项新的高考政策急需出台。2012年8月30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9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省市须按照教育部等四部门制定的工作意见,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开放异地高考,是为了尽快解决随迁子女的升学问题,让随迁子女享有与本地考生相同的高考资格,使他们能够更好的享受父母务工所在地的教育资源,让他们享有与本地考生相同的高考资格,避免再回原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2013年,山东省率先提出异地高考政策将于2014年正式启动,有三年高中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报名参加高考,其他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具体办法。而教育资源丰富的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区却迟迟没有出台具体的办法,异地高考在这些地区的实施存在着不小的阻力。2012年12月30日,北京市教委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就方案内容来看,异地高考在京实行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北京市作为中国的教育、文化中心,它拥有的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它拥有的高校数量是全国最多的,其中重点大学的数量也居于全国第一位。近几年,随着大量的外地务工人员来到北京,随迁子女的数量也急速上升,他们的高考问题也需要迫切的解决。然而,一个城市的人口容纳量是一定的,这么多外地人来到北京,必然会占用北京的资源,对北京的交通、治安、环境等造成影响。作为本地人,自然不愿意共享本该属于他们自己的资源,这就使京籍人士和非京籍人士两大群体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随着教育部异地高考文件的下发,京籍人士和非京籍人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逐渐增大,不论是在官方还是在媒体,对立的双方都本着自己的利益出发,展开激烈的辩论和争斗。因此,异地高考在京实施存在很大的阻力。本文正是对京籍人士和非京籍人士两大群体就异地高考的态度和看法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得出异地高考在京实施的阻力,并运用社会学理论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北京市异地高考过渡方案进行了评析,文章主要包括五个部分。本文第一章,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理论基础、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北京市高考现状的综述,分为本地考生的高考现状和随迁子女的高考现状,包括本地考生数量少、高考录取率高、录取分数线低;随迁子女数量急剧增加、回原户籍高考会产生一列问题等等。本文第三章是对京籍人士和非京籍人士两大群体的调查,笔者运用深度访谈法对两大群体关于异地高考的态度和看法进行调查,对访谈记录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出异地高考在京实施存在的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是从人们微观的态度和思想分析出来的,主要包括教育资源争夺、群体间缺乏“认同感”和就业压力方面带来的阻力。本文第四章,笔者以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冲突论”对异地高考在京实施存在的阻力进行了分析。教育资源争夺所形成的阻力,主要是由于群体间资源分配的不均造成两大群体间的冲突,这是导致冲突的物质性原因;群体间缺乏“认同感”会引发社会排斥,造成群体间的冲突和矛盾,这是导致冲突的非物质性原因,同样会对异地高考在京实施形成阻碍;最后分析了就业压力对异地高考在京实施形成的阻力。本文第五章是通过第四章对阻力的分析,来对北京市“异地高考过渡方案”进行评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任何一项国家政策都是以人为本的,异地高考在京的实行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需要平衡两大群体的利益,最大程度上实现教育的相对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