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上鼓室内陷袋是由于鼓室长期负压状态而引起鼓膜松弛部Shrapnell膜(Prussak间隙对应的鼓膜)向上鼓室的Prussak间隙凹陷而形成鼓室上隐窝的袋状凹陷。上鼓室内陷袋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但由于其发病部位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常合并其它中耳病变,因而容易被忽视。早在1933年便提出了“内陷袋”这一说法,国外很多专家致力于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进行探讨,对上鼓室内陷袋的治疗研究略显不足,且治疗方法不统一,疗效差异很大,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此外,既往治疗及疗效方面的研究多局限于单纯上鼓室内陷袋,但是对合并其他中耳病变如分泌性中耳炎、鼓膜膨胀不全的非单纯上鼓室内陷袋未有详细报道。因此,本研究就近年来在我科就诊的上鼓室内陷袋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便能真实地反应该疾病的病变特点,为该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案。
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8年12月耳鼻喉科门诊及住院手术的上鼓室内陷袋患者共113人(138耳)。所有入选患者均行病史采集、耳内镜检查、纯音测听及声导抗测试。在耳内镜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级(根据Tos和Poulse分级)后,对不同分级患者分别采取保守治疗、鼓膜穿刺抽液、中耳置管、内陷袋切除+软骨—软骨膜复合物鼓膜移植术、胆脂瘤手术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要求随诊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情况、听力情况以及耳内镜或者电耳镜下鼓膜或者术腔的变化情况。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上鼓室内陷袋常见于伴发其它中耳疾病(75.36%),其中伴发分泌性中耳炎68耳(49.28%),伴鼓膜膨胀不全72耳(52.17%),有36耳(26.08%)同时并发分泌性中耳炎及鼓膜膨胀不全两种病变。
2.Ⅰ级(47.06%)、Ⅱ级(45.59%)上鼓室内陷袋患者中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比例较Ⅲ级(5.88%)、Ⅳ级(1.47%)明显高。
3.各级上鼓室内陷袋的病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各级之间进行Mann—Whitney U两两比较后得出,除了Ⅲ级与Ⅳ级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416),余各级之间的病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单纯上鼓室内陷袋组与非单纯上鼓室内陷袋组的鼓室图分布不一致。A型在单纯上鼓室内陷袋组更常见(P<0.001),而B型在非单纯上鼓室内陷袋组更常见(P<0.001),C型的分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229)。
5.单纯上鼓室内陷袋各级的平均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各级的听力情况进行Dunnett T3两两比较后发现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与Ⅳ级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级、Ⅱ级、Ⅲ级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单纯上鼓室内陷袋患者各级之间的平均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保守治疗组治愈率为6.67%,好转率为20%,无效率为66.67%,加重率为6.67%;鼓膜穿刺抽液组治愈率为12.5%,好转率为30%,无效率为47.5%,加重率为10%;中耳置管组治愈率为9.68%,好转率为58.06%,无效率为25.81%,加重率为6.45%;内陷袋切除加软骨—软骨膜复合物鼓膜移植组治愈率为44.44%,好转率为50%,无效率为5.56%;胆脂瘤手术组治愈率为35.29%,好转率为55.88%,无效率为8.82%。
7.对穿刺抽液及中耳置管方法进行比较,经Pearsonx2检验,除好转率有统计学差异外(P=0.018),治愈率(P=1.000)、无效率(P=0.062)、加重率(P=0.918)无统计学差异。
8.比较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上鼓室内陷袋Ⅰ级Ⅱ级患者治疗前后的鼓室图,治疗前B型鼓室图48耳(76.19%),C型鼓室图15耳(23.81%);治疗后B型鼓室图28耳(44.44%),C型鼓室图32耳(50.79%),A型鼓室图3耳(4.76%)。
9.对各级上鼓室内陷袋患者治疗前后的气导均值及气骨导差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各级治疗前后的听力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各级的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改善情况亦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Ⅰ级、Ⅱ级的听力改善情况好于Ⅳ级。
结论:
1.部分上鼓室内陷袋Ⅰ级经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Ⅱ级以上病变不可恢复,上鼓室内陷袋应该及早治疗。
2.鼓膜穿刺或者中耳置管不能有效地治愈上鼓室内陷袋Ⅰ级、Ⅱ级病变,且两种方法用于治愈上鼓室内陷袋Ⅰ级、Ⅱ级病变方面是没有区别的,但对于改善效果而言,中耳置管方法更有效。
3.内陷袋切除及软骨—软骨膜复合物行鼓膜移植能有效地治愈上鼓室内陷袋Ⅲ级病变,减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