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产业分工理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分工与融合是一国产业效率提升与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在逻辑。我国经历了过去三十年制造业的迅猛增长,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其发展质量是不容忽视的。根据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理论,生产性服务业对于促进制造业价值链转型升级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我们认识和思考促进中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视角。在知识经济发展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渗透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对优化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结构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推动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量。那么,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价值链内,作为中间服务投入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影响机制是怎样的?这些经验和理论又是否适用于中国的情况?金融服务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特殊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又会有怎样的影响?论文将对其影响机制逐一分析,并从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入手,考察两者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验证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首先,论文对国内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次,结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案例,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格局进行了直观的了解。再次,对我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从次,论文梳理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差异化以及知识化三个影响机制,分析了这些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对制造业价值链的影响路径,并具体说明了金融服务业对制造业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后,利用欧盟WIOD2016数据库的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和我国相同年份的相关统计年鉴的面板数据,采用增加值贸易核算方法计算RCA指数作为国际竞争优势的衡量指标,设定以技术创新指标为门限变量的固定效应面板门限回归模型测算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这种正向影响存在单一门限结构,技术创新水平在门限值以上的制造行业相比门限值以下的制造行业,其生产性服务中间投入对国际竞争优势的影响更大;(2)外商直接投资都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3)产权制度和资本深化不利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提升。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合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论文最后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放宽生产性服务行业跨界和新兴业态的投资准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第二,加强基础教育与技能培训,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三,发展高技术制造产业,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第四,注重本土市场需求,提升出口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