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于Greenspoon和Saklofske提出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The Dual-Factor Model of Mental Health,DFM)下不同组别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稳定性和动态性。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突破了传统模型将心理疾病缺失作为心理健康状态唯一衡量指标,融入了主观幸福感,相比传统心理健康模型区分出了易感者和有症状但满足者,更好的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和各项功能。被试由745名初高中学生组成,11个月进行一次追踪。该模型已经在跨文化的青少年群体中得到验证,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完全心理健康者(Complete mental health,具有低心理疾病症状和高主观幸福感);易感者(vulnerable,具有低心理疾病症状和低主观幸福感);有症状但自我满足者(symptomatic but content,具有高心理疾病症状和高主观幸福感);疾患者(troubled,具有高心理疾病症状和低主观幸福感),其中完全心理健康者在青少年群体中占比最高,但易感者和有症状但满足者所占的比例值得重视,这两种类型的青少年如果及时对其进行干预,处理得当将可能转化为完全心理健康者,因此,该模型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对中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追踪,发现:(1)四种心理健康类型的青少年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稳定性,完全心理健康组稳定性最高,有症状但满足组的稳定性最低;(2)完全心理健康组在学业成绩方面显著优于其它心理健康组;(3)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指标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从完全心理健康组向易感组、有症状但满足组及疾患组转化或从疾患组向有症状但满足组、易感组及完全心理健康组转化时差异显著;(4)提高主观幸福感和降低心理疾病症状相结合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在校的良好表现和学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