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快速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中的作用以及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构成和临床特点,更好的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病原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市江宁医院41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的口咽拭子及痰标本,采用多重核酸检测技术(xTAG(?)RVP和Seeplex PB)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细菌、非典型病原体及呼吸道病毒等病原体进行检测,并分析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病原体构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等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6例患者,男女比例为0.95:1,平均年龄为52.44岁,其中重症肺炎34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多数有咳嗽、咳痰、发热症状,仅肺部湿罗音差异。所有病例中共196例患者检测出病原体,阳性率为47.12%。在检测的病原体中,细菌病原体的阳性率最高,为31.97%,其中肺炎链球菌130例(31.25%);其次为病毒病原体,阳性率为19.23%,最常见的病毒为人肠道/鼻病毒,阳性例数为45例,占10.82%;非典型病原阳性率最低,仅为7.21%,其中肺炎支原体为常见病原体,占总体的4.09%(17/416)。混合病原体的阳性率达13.46%。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的患者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细菌及病毒病原体的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无明显相关性,非典型病原体阳性率在各年龄组中有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降低(χ2=17.546,P<0.001)。病毒病原体阳性率随着月份的增加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2,P=0.023)。细菌、非典型病原体检出率在秋季所占的比例高,病毒病原体在夏季检出率最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方面,细菌、病毒、非典型病原体的患者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白细胞计数为(4-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淋巴细胞<20%及C反应蛋白>10mg/L占多数病例中。在影像学方面,细菌及病毒病原体阳性的患者主要为双侧肺部的异常浸润阴影,右侧的影像学改变多于左侧;非典型病原体单肺叶的影像学改变多于多肺叶的改变,以左肺单叶病变为主。结论1.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的阳性率较高。2.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其次为人肠道/鼻病毒。3.各病原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热。4.非典型病原体的检出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病毒病原体随着月份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细菌病原体未见上述改变。5.各病原体阳性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升高及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等实验室检查指标未见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