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重个体成熟和发展的当今社会,有关人格特质的研究成为了热点话题,人格特质的研究与个体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另一方面,个体自身的发展,生存都与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个体发展理论与方法的重要问题之一的人格这一概念,得到了东西方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之上,研究蒙古人的心理特质甚至人格特质亦有着深远意义。本研究中我们已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格特质理论(Allport, Eysenck, Cattell)为主探讨了蒙古牧民的人格特质及其形成。研究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明了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与理论。第二部分则是以艾森克人格问卷为工具研究25-65岁蒙古国牧民人格特质及其影响因素,第三部是以卡特尔16PF为工具研究25-65岁蒙古国牧民人格特质及其影响因素,第四部分中以访谈方式对25-65岁蒙古国牧民人格特质的形成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第五部分为本研究的总结轮。本研究旨在准确揭示蒙古国牧民的人格特质,因此选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使用了随机抽样法对蒙古国五个地区的500名25-65岁牧民进行了人格测试。为了进一步考察蒙古国牧民的人格特质,笔者又使用卡特尔16PF问卷(成人版)对蒙古国五个地区的650名25-65岁牧民进行了测试。在该两种测验的基础上,笔者为了进一步说明影响蒙古国25-65岁牧民人格的主要因素,因此又以访谈的方式对50名蒙古国牧民进行了访谈。研究结果如下:蒙古国牧民的人格特质主要表现为:热情乐群、善于交际、真诚、较为依赖他人,心理活动较为平衡,相对内倾等。影响25-65岁蒙古国牧民的人格特征的因素有:文化程度,社会化和历史印迹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对蒙古国牧民人格特质的影响方式与其他国家,甚至其他民族的人格特质都有所不同。通过艾森克人格测试发现;蒙古国牧民的人格在E维度上表现为外倾,善良;在N维度上表现为情绪稳定;在P维度上表现为乐于挑衅,固执等倾向。这些人格特点在被试的性别,生存环境,文化程度及放牧年限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而卡特尔16PF的研究结果表明,蒙古国牧民热情乐群,善于交际,可靠,外部情绪活动明显,正直,礼貌,重情义,但也表现出一些孤独冷漠和对情景的理解能力低等特质。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的人格特质表现为温柔,心思细腻,以美好的方式看待事物,孤独,无助等,与男性相比较则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特质。男性多表现为对事物有着理性的认识,逻辑思维好,热于劳动,较为独立,自信,负有责任感,情绪低落较少,心理活动较为隐蔽,不易被察觉。从年龄差异来看,25-45岁的蒙古国牧民善于交际,外部情绪活动明显,有责任心(善于听从长辈),乐于独立思考,抽象思维能力强,但容易担心,对建议与批评表现得过于敏感。好奇心较强,善于搜索各种信息,具有批判性思维,因此不会随便相信某种说法,容易紧张,有计谋,心理能量不强,不稳定,爱惜名声。46-65岁的蒙古国牧民较为理性地面对一切,偏爱于解决实践问题,易于相处,安静,有序,在面对意外时从容不迫。独立行动和作出决断等两个因素与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有着密切的联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的下降个体会更看重精神价值,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形成的已经固化了的观念,在适应日益更新的环境中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困难。从选取被试的地理区域差异来看,中部的蒙古国牧民心理活动较为稳定,自主,安静等人格特质与中部地区的平原辽阔,气候温和,较少出现自然灾害,人口分布不密集,逐水草而居的行为较少等因素有关。西部的牧民多表现较为合群,心理活动不稳定等均与该地区的地理等自然差异较大,气候骤变较多,四季要不停依水草而游牧等因素相关。东部地区的牧民表现为难于认清事实,是由于心理活动的影响,其对心理活动的组织能力较差所至。他们同样表现为易于焦虑,孤独,这些人格特质可能是由于东部地区并没有高山,树林,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小山坡等因素的影响所致。另外,他们还表现出自省,不善表达等内倾特质与本研究的第二部分中所得到的25-65岁蒙古国牧民人格典型特质相一致,在此基础上东部地区牧民与其它四个地区相比较而言较高且差异显著。杭盖地区的牧民多表现为易于察觉他人的需求,注重实际,不稳定,富有创造性,善于交际,情绪表现明显等特质与杭盖地区的地域特质,如丰富多产,一直都是国内外旅游产业较为发达等有关。而乌兰巴托地区的牧民的人格特质多表现为焦虑,紧张,刻苦,心理活动不稳定,抽象思维能力强,好自由,心理能量强,自律,易愤怒,体验着较强的压力等,随着逐渐接近农耕或城市文明时就表现出较少的平和,消极,不守时等特质。通过田野访谈方法,对以上两种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得出了影响25-65岁蒙古牧民人格特质的因素,这些因素有:年龄,性别,家庭教养方式,地理位置,文化习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