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变,慢性代谢性疾病在东西方社会中的患病率逐年增高。但是目前还不明确许多环境因素对这些疾病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环境来降低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本论文采用大规模流行病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包括人体内环境(体成分和脂肪细胞因子)、生活环境(膳食密度)和社会环境(健康食品的普及度和价格情况)在内的环境因素与代谢性疾病(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患病率/发病率之间的关联,以及生活方式与其他风险因素对这些关联的介导作用。
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了人体的脂肪分布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联。以身高对脂肪和非脂肪组织的重量进行标准化后,发现即便是在相同的体质指数或脂肪含量的人群中,脂肪指数和非脂肪指数仍然有较广的分布,因此,在对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的独立作用进行研究时采用脂肪指数和非脂肪指数能够剔除两者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发现人体的脂肪指数与非脂肪指数都和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呈正相关(高脂肪指数相对风险3.97,95%置信区间2.58-6.09;高非脂肪指数相对风险2.67,95%置信区间1.70-4.18)。这一结果提示除了脂肪组织的过度积累将导致代谢性疾病外,非脂肪组织对此类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论文的第二部分进一步研究了脂肪组织作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所分泌的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联,发现低脂联素与代谢综合征及其各组成元素都密切相关(低脂联素相对风险3.38,95%置信区间2.56-4.46),并且北京和上海的受试者虽然脂联素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北京受试者的代谢综合征风险要显著高于上海受试者,而农村居民虽然具有较高的脂联素水平,但在相同的脂联素水平下罹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比城市居民高。这一结果提示,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存在着许多地域差异,在研究环境因素与疾病关联时不可一概而论,同时,在这个国家加快都市化和营养转折期,必须给予农村居民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论文的第三部分以一种全面衡量膳食的指标——膳食能量密度来研究饮食习惯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关联,发现基线膳食能量密度有助于预测未来10年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高膳食能量密度相对风险1.60,95%置信区间1.19-2.16),并且这一关联独立于基线体质指数、总能量摄入、脂肪摄入和其他生活方式影响因素。与膳食能量密度最低组相比,膳食能量密度最高组的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了约60%,并且低膳食能量密度与一系列健康的饮食习惯(如较多的新鲜蔬果和低能量饮料摄入以及较少的肉类和脂肪摄入)相关,这一结果对了解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和开展预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文的第四部分则探索了社会环境对生活习惯的影响。研究发现“健康”食物在城市的普及率要高于农村,但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健康”食物的价格普遍比同类“普通”食物昂贵。同时,如果将所研究的食物按照营养推荐量组合成菜篮子,则发现城市和农村的“健康菜篮子”的价格都要高于“普通菜篮子”,而城市的“健康菜篮子”与“普通菜篮子”之间的价格差要大于农村。这一结果提示我们,价格的确是人们采纳健康生活方式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并且在城市转向健康生活方式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综合上述各部分的研究结果,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并发现虽然健康的饮食和体内环境都有助于代谢性疾病的预防,但是社会环境却有利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在不改变社会环境的前提下,政府和营养机构即便不断地对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教育,其结果并不能有效地预防代谢性疾病的蔓延,只会引起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挫败感和负罪感。在今后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中,亟需加紧研究如何改善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来引导我国城镇居民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降低慢性疾病发病率,减轻随之发生的社会家庭负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