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1951-2011年756个测站逐日最高、最低温度和降水观测资料,制定了同时兼顾温度持续性和降水持续性的综合性指标,给出了低温雨雪事件和低温雨雪冰冻事件定义,识别出了我国的单站低温雨雪及冰冻事件,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区域性极端事件的识别方法,进一步识别出区域持续性低温雨雪和低温雨雪冰冻事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索其与温度、降水两指标因子的可能联系。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单站低温雨雪事件基本发生于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东部和华南地区。单站低温雨雪冰冻事件主要发生在长江中游以南地区。通过区域持续性事件识别方法,1951-2011年识别出区域持续性低温雨雪事件48例,冰冻事件21例。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单站事件一致。通过对极端低温日数、降水量与单站事件发生频次的关系发现,降水的持续性是决定区域持续性低温雨雪及冰冻事件的关键因子,也是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事件发生的限制条件;持续性低温是南方地区事件发生的主导因子。针对识别出的48例低温雨雪事件和21例冰冻事件,对两类事件的“事件日”和“非事件日”的高中低层各要素场分别进行合成,并分析其二者的差异。并对大气环流异常稳定性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结果发现:两类事件发生时,大尺度环流异常呈现较为一致的特征。500hPa,乌拉尔山地区附近有显著的位势高度正异常中心,在东亚地区存在负异常中心;850hPa,乌拉尔山地区附近存在异常反气旋,使得我国大部受异常偏北或东北向气流控制,为低温雨雪事件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低温条件。我国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支槽前西南气流的输送,以及小部分来自南海的北向经向水汽输送,两支在西南地区辐合。这种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为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两者差异在于,冰冻事件发生时,大气环流各要素场关键区异常均偏强,致使冰冻事件强度更大,致灾性更强。高中低层大尺度环流特征,造成了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的发生。通过对个例的稳定性分析,发现事件过程中,位势高度异常中心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移动,但总体来说,乌拉尔山地区阻高、中亚地区低槽这样的“偶极型”阻塞形势持续稳定。另外,通过对瞬变纬向扰动分量的分析发现,500hPa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场上的正、负扰动区与高度距平场上出现的正、负异常区位置相对应,且在过程中扰动也持续稳定,增加了事件的致灾性。最后,对低温雨雪及冰冻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1960s到1980s前期,持续性低温雨雪及冰冻事件发生频次较高,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影响面积和事件强度也相对更大。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气候变暖,事件发生频次明显减少。2008年和2011年,有两次较长持续时间的低温雨雪及冰冻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