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收集山东省立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2011.1.1—2012.12.31间行甲状腺手术的461例病例资料(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以WHO标准将患者按BMI分为:偏瘦组(<18.5kg/m2,n=11)正常组(18.5~24.9%kg/m2,n=233)、超重组(>25.0kg/m2,n=217)。统计各组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指标(肿瘤直径、TNM分期、单发或多发、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及包膜外侵袭),由于分组后偏瘦组样本量过小(n=11),为避免统计偏差,摈除该组数据,仅对正常组和超重组数据行对比分析。使用SPSS 19.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卡方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当P值<0.05时,认为具有统计显著性。结果:本次研究共入组461例(男性106例和女性35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7例(38.4%)肿瘤存在甲状腺包膜外侵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例数分别占总统计患者人数的52.3%(n=234)和35.1%(n=162),其中,128例(27.8%)同时有中央区淋巴结和侧颈区淋巴结转移;7例患者(1.5%)有远处转移;192例患者(41.6%)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148例患者(32.1%)术后病理证实为高TNM分期(Ⅲ期或Ⅳ期);13例患者(2.8%)有血管侵犯现象。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指标分析:1)原发肿瘤大小:正常组肿瘤直径≤1cm的病例数为136(58.3%),肿瘤直径>1cm的病例数为97(41.7%)。超重组肿瘤直径≤1cm的病例数为102(47.0%),肿瘤直径>1cm的病例数为115(53.0%)。其卡方检验:P=0.01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肿瘤包膜外侵袭:正常组包膜外侵袭的病例数为64(27.5%),未发生侵袭的病例数为169(72.5%)。超重组包膜外侵袭的病例数为111(51.2%),未发生侵袭的病例数为106(48.8%)。其卡方检验:P<0.001,有统计学差异。3)肿瘤多灶性:正常组单发肿瘤病例数为142(60.9%),多发肿瘤的的病例数为91(39.1%)。超重组单发肿瘤的病例数为118(54.4%),多发肿瘤的病例数为99(45.6%)。其卡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差异。4)肿瘤TNM分期:正常组TNM分期为Ⅰ+Ⅱ期病例数为173(74.2%),TNM分期为Ⅲ+Ⅳ期的病例数为60(25.8%)。超重组TNM分期为Ⅰ+Ⅱ期病例数为132(60.8%),Ⅲ+Ⅳ期的病例数为85(39.2%)。其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5)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正常组颈部淋巴结有转移的病例数为124(53.2%),颈部淋巴结无转移的病例数为109(46.8%)。超重组颈部淋巴结有转移的病例数为136(62.7%),颈部淋巴结无转移的病例数为81(37.3%)。其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1)原发肿瘤大小比较中,超重组比正常组更易出现较大直径的原发肿瘤。2)超重组比正常组更易发生包膜外侵袭。3)超重组处在更高的TNM分期的患者比例较正常组高。4)超重组比正常组更易发生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5)在肿瘤多灶性方面,两组未表现明显统计学差异。2.高BMI患者应视为具有高侵袭潜能的高危甲状腺肿瘤患者,临床应积极治疗并加强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