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子宫内膜上皮源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目前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筛查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为CA125,但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低。国外研究表明,叶酸受体α(folate receptor alpha,FRα)在约90%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且表达与肿瘤的分化、分期相关,有望成为新型肿瘤标志物,但国内关于FRα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鲜有报道。FRα能否替代CA125或者与CA125一起进行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查阅最新文献并未发现相关研究。所以课题组通过对比FRα与CA125在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评估FRα成为新型肿瘤标志物的可能。 子宫内膜癌有两种类型,Ⅰ型为雌激素依赖型,大多分化好,级别低,预后相对较好。Ⅱ型是非雌激素依赖型,恶性度高,分化差,预后不良。因Ⅱ型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低,病例收集困难,所以目前国内外研究对象均为子宫内膜癌,并未将其细分。但FRα在这两类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究竟有无差别,对未来FRα的靶向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有待明确。此外,本课题组拟进一步对比分析FRα在早晚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为今后能否将FRα荧光显影应用于术中进行初步分期提供理论指导。 目的: 对比血清及组织中FRα与CA125的敏感度、特异度,评估FRα的临床诊断性能。比较不同分型、分期子宫内膜癌组织的FRα表达情况,为FRα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方法: 收集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50例,正常人血清30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子宫内膜组织共143例,其中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Ⅰ型内膜癌组织83例(其中Ⅰ、Ⅱ期43例,Ⅲ、Ⅳ期40例),Ⅱ型内膜癌组织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FRα,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125,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FRα及CA125。 结果: 1、当血清FRα≥887.525pg/ml或CA125≥42.57U/ml时,预测子宫内膜癌比较有价值。 2、对比血清及组织中FRα与CA125的ROC曲线发现,FRα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CA125,提示FRα较CA125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且联合检测血清FRα与CA125较单一检测血清FRα或CA125的诊断准确率高。 3、Ⅰ、Ⅱ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Rα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FRα的高表达率高于Ⅱ型子宫内膜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Ⅲ、Ⅳ期的FRα高表达率高于Ⅰ、Ⅱ期(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无论在血清还是组织中,FRα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CA125,且联合检测FRα与CA125可提高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准确率,提示FRα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肿瘤标志物,与CA125一起应用于临床。 2、不同分型子宫内膜癌中FRα表达不同,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的FRα高表达率高于Ⅱ型子宫内膜癌,提示在未来的FRα靶向治疗中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疗效较好。 3、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Ⅲ、Ⅳ期的FRα高表达率高于Ⅰ、Ⅱ期,提示在未来手术中可应用FRα靶向特异性荧光显影剂显影癌变组织,能够更有效的识别受累淋巴结部位,并通过荧光颜色的深浅、波及的范围进行初步分期,精细化手术边缘,提高手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