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试验通过观察对健康志愿者负重提踵运动过程中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变化,同时结合的心率、呼吸等生理信息改变,研究肌肉疲劳状态下逐渐缓解以及针刺的干预作用。在试验过程中,利用小波分析这一“数学显微镜”,将表面肌电信号进行时间和频率的局域变换,做到了有效的从信号中提取信息,探索对针刺效应进行现代验证的科学途径,用科学的试验数据阐明针灸平衡阴阳、补虚泻实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阐明针刺的临床治疗作用科学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20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志愿者,均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试验前2周内无激烈体力活动,无肌肉损伤。经示范与讲解后,志愿者了解试验目的和操作要领并在知情同意书签字。准备活动后,志愿者肩负30kg杠铃,两脚自然开立,直立提踵。要求每次提踵有1s的间歇。第一次测试,根据RPE表判断运动疲劳发生后对志愿者腓肠肌局部(承筋穴)进行针刺;四周后进行第二次测试,运动疲劳发生后不采取针刺仅进行正常休息,两组的表面肌电信息利用小波变换进行分析,对所得小波分析结果、心率和腹式呼吸频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针刺组与非针刺组的腓肠肌表面肌电低频/高频值,运动后较未疲劳状态下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运动后表面肌电低频/高频值升高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针刺组与非针刺组的腓肠肌表面肌电低频/高频值,针刺或休息后较未疲劳状态下显著升高(P<0.01),但是针刺组针刺后与非针刺组休息后表面肌电低频/高频值升高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针刺组与非针刺组在针刺或休息前后,心率减慢有显著差异(P<0.01);在针刺时间点前与针刺/休息后比较,针刺组与非针刺组的组间心率减慢无统计学差异(P>0.05)4针刺组与非针刺组在针刺前后,组内腹式呼吸频率增加无显著差异(P>0.05)针刺组和非针刺组在针刺时间点前与针刺/休息后比较,组间的腹式呼吸频率增加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肌肉疲劳状态下,表面肌电信号的低频/高频值呈递增变化。2针刺可以缓解肌肉疲劳,相对正常休息组能够减少表面肌电信号低频/高频值增加的程度。3运动疲劳发生后心率会升高,经过针刺和休息均可以使心率下降,但尚无法证明针刺效果显著优于正常休息。4本试验尚无法证明运动疲劳发生对腹式呼吸频率的影响作用。5在评价针刺效应,阐释针灸作用机理研究时,表面肌电的低频/高频值是可以利用的客观指标之一。